河北安國婚嫁習(xí)俗(3)
芝宇君
拜門與回門
完婚第二天,新娘由婆母或婆嬸陪同拜宗親,俗稱“踢門檻”。解放前,新娘見長輩行跪拜禮,解放后改為鞠躬禮。新娘拜門不走空,長輩給“拜錢”。是日,新娘出門后,妯娌輩入新房翻看新娘妝奩,俗稱“翻富”。
第三天,新郎陪伴新娘回娘家,俗稱“回門”,新郎兄弟一人隨往。20世紀(jì)60年代前,回門帶100個大饅頭,今多為糕點煙酒等。岳家宴客后,引領(lǐng)新郎拜見岳門長輩,稱“認(rèn)門”。是日,新娘同輩女子逗女婿,有為新郎帶個拉、抹黑臉之俗。70 年代后,逗婿多為小伙子,間有扒衣服、搶鞋帽、裝麻袋、騎墻頭等非文明行為。年底結(jié)婚者,俗于正月初二回門。如今逗女婿多為“文逗”,說些俏皮話等。
婚后來往
20世紀(jì)50年代以前回門時,岳家留新郎小住,俗稱“住九”。至婚后第九天,將新郎、新娘送回,稱“送九”。是日,女方親戚備禮同往男家,俗稱“會親家”。新娘備禮盒,內(nèi)放糖果子、烙餅或雞、魚等,饋男方長輩親友和酬謝媒人。男方親友收禮盒后裝錢于盒內(nèi)回贈新娘。今“住九”之俗漸絕,一般正月初六新娘家親戚去男家“接閨女”,男方親戚亦帶禮品去男家“送飯”。城北“送九”之俗保留至今。正月初十過后,岳家接新郎,俗稱“住十五”“新郎躲燈”,此俗沿襲至今。婚后一月,新娘為夫家每人做鞋一雙,俗稱“對月鞋”“便腳鞋”,婆母出錢酬針工。新婚婦多住娘家,但清明、芒種、處暑等節(jié)須回婆家。今此俗有變,新娘住婆家、娘家較隨意。
附:其他婚俗
童養(yǎng)媳
解放前,貧戶因生活所迫,將未成年女孩許人,并送婆家寄養(yǎng),稱“童養(yǎng)媳”。婆家往對童養(yǎng)媳打罵虐待,讓其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常有未成年便勞累成疾而死者。童養(yǎng)媳成年后,婆家擇吉日將男女婦入一室,俗稱“圓房”,慶典從簡。
換親
兩戶無力為兒娶妻,或有某些缺陷娶妻困難者,將女許配對方,達雙方娶妻之目的。亦有三家換親者?!拔母铩逼陂g,成份高或有“政治問題”家庭多行此法。近年換親極少發(fā)生。
叔接嫂、妹續(xù)親
兄長亡故后,寡嫂帶孩子度日艱難,遇有小叔尚未婚配,叔嫂結(jié)婚稱“叔接嫂”。妹續(xù)親即姐姐亡故,留有遺孤,為撫養(yǎng)后代,妹嫁姐夫,今叔接嫂、妹續(xù)親已不多見。
娶寡婦
解放前,寡婦為亡夫守節(jié)為貞,改嫁受輿論遣責(zé),婆家刁難,故寡婦改嫁多偷娶。新娘進門,接下車人向其身上撒黑豆,意去其晦氣,一切典儀從簡。今寡婦改嫁受法律保護,與初婚無異。
入贅
舊稱“倒插門”,即女娶男,婿須隨岳父姓,受人歧視。近年,實行計劃生育,提倡男到女家落戶,婿不換姓,生產(chǎn)、生活諸方面受到優(yōu)待,各項權(quán)益受法律保護。今男到女家落戶者日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