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徐聞婚禮習(xí)俗(2)
孤海
9、打扇頭(又稱打頭扇)
“打扇頭”是男家迎親時的一精采內(nèi)容?;ㄞI進了新郎家,鑼鼓鞭炮齊鳴,熱鬧非凡。新郎身穿長衫,頭戴禮帽(氈帽),足著鞋襪,手執(zhí)摺扇,一改平時的裝束。就在這喜氣洋洋的氛圍中,新郎端立中堂門前,合手向花轎作輯,表示歡迎;有的新娘在轎里也站立起來,表示回禮。禮畢,新娘則由兩名女性的“牽娘”人攙出花轎,踏著鋪好的草席緩緩地步向中堂。
新娘進了中堂,稍停片刻,接著新郎手執(zhí)摺扇進去“打扇頭”,這扇叫“清陽扇”?!按蛏阮^”是最引人囑目的一幕,大人小孩都爭著擠著要看。其實,動作很簡單:新郎用扇子的末端,揭開新娘的紅頭巾,隨手照準(zhǔn)新娘的腦袋“霍、霍、霍”敲三下。有的膽小的新郎,羞得不敢正視新娘,敲罷三下便匆匆離去,新娘是個啥樣子,到了這個時候,還是不知道。
10、送字
男家迎親,家添人口,家里忙著籌辦結(jié)婚物品,親友則忙著“送字”,興高采烈,喜氣洋洋。舊時的“送字”是親朋好友送給新郎最有紀(jì)念性的禮物。古人有名有字,徐聞人的字名,多是于結(jié)婚時給起的。
11、拜堂
新郎給新娘打過扇頭,稍停片刻,便雙雙進入堂屋“拜堂”。拜堂的禮品中,除了有一般節(jié)日祭祀的飯酒之外,還特設(shè)一個裝雞頭和豬肚尖的碗子。這雞頭稱“半路雞”,是宰一只小公雞煮熟后,斬下脖子連著雞頭。再給雞嘴里銜朵小紅花,然后把它栽在裝有染紅了的粉條、金針菜食品的大碗里,使雞頭端端正正地高高仰起,擺在眾多祀品的中間,位置突出而顯眼,這是祈求祖宗賜福保佐新倆口生育男孩的夫婦矚目。于是,當(dāng)新郎新娘拜過堂,鞭炮一響,早已站在周圍想奪雞頭的男男女女,便一擁而上去奪這個雞頭。眼明手快的奪到了,便心滿意足地拿回家,夫妻共享,以此寄托著生育男孩的美愿。
12、婚宴
過去一般人家婚宴不發(fā)請貼,只是寄聲。到了婚期,親戚自己提早一天來搭界,打灶、走做,頂桌,殺豬宰羊。
搭界,搭帳蓬,以防日曬雨淋。
打灶,在家中用爛泥巴和稻草、石頭壘起土灶,家家戶戶的借桌椅,租碗筷。
連日連夜的操持,炸泡面、炒八寶飯、泡魚肚、宰羊、煮元蹄火腿,忙得不亦樂乎。第二天清早要趕著宰雞殺鴨,非常辛苦。
解放前,曾設(shè)落席酒。連吃三天,但最好的還是結(jié)婚的當(dāng)天那餐。解放后,只辦一次酒席。一逢辦婚宴,通村人都要吃,叫做“打過伙”。
三天后,拆界,送新倌新娘去村回路,還要請至愛親朋吃上一餐。
13、吃檳榔
拜完堂,新郎新娘在媒婆的帶領(lǐng)下,請公婆父母、房公叔伯、伲姆伲嬸、姑爺姑奶等人吃檳榔。新人倆捧著檳榔盒,逐個作恭作揖,親人攝去一口檳榔,就要給新郎新娘拴衣帶(給紅包),這些結(jié)包都成了新人的私房錢。事后,家中父母則還送給吃檳榔的親戚每人一條毛巾。
14、旋桌(鬧婚夜)
“旋桌”是舊時新婚之夜的一幕鬧劇。新娘入門的頭一天晚上,在庭院里有間隔地連擺著幾張八仙桌子,新郎新娘坐于正面,親友圍坐三面,“婆子”團團轉(zhuǎn)地給客人遞煙端茶,有說有笑,洋溢著一派歡欣愉悅的氣氛。戲新娘的第一個節(jié)目一般都是讓新倆口互通姓名,自然都是新郎先問新娘:“這位女士貴姓尊名?”遇上膽小害羞的新娘,只是臉上泛起紅暈,含羞地低頭不敢作答。但也有的夠膽的新娘,答了之后,還問新郎:“這位相公貴姓尊名?”這一來,贏得了人們開心的歡笑。接著便是要新倆口手挽手繞著八仙桌子拐彎抹角地轉(zhuǎn)悠,“旋桌”因此而得名。往下的節(jié)目就多了?;蛞聜z口“惜嘴”(接吻),或要新娘給新郎“遞煙”?!跋ё臁边@一動作,很難得到新倆口的合作,只是逗樂而已。而“遞煙”則常得到表演。舊時候,有一種白錫做的長脖子的水煙筒,俗叫“白笈煙筒”,要求新娘先在煙斗里裝好煙絲,然后端煙筒,把長長的煙筒嘴子遞到新郎的嘴里,再給點火。新娘這一裝煙、遞煙、點火的系列動作,頗能引人入勝。但多因娘羞得不敢正視新郎,煙筒嘴子遞不準(zhǔn)新郎的嘴而得不到成功,正是不得成功,反而引得人們的哄笑。此外,還有釣魚、過獨木橋、夾雞蛋等玩藝??傊?,逗得新郎面紅耳赤,新娘羞羞答答,然后盡歡而散,其場面盡管熱鬧,七嘴八舌,嘈嘈雜雜,但人們的舉動是莊重的,語言也是文雅的。“旋桌”這一風(fēng)俗,給舊社會里的新婚之夜增添了情趣和歡樂。
15、三日回路(回門)
婚后,第三天清早,岳父母趁早派人往男家送油,就是用最好的花生油,大概10斤、8斤的,送油后,接著男家安排新婚夫婦回路(回門)?;芈芬惨覀€伴郎,回到外家,房公叔伯、三姑六姨,通通過來看伲倌,伲倌坐在大廳的右側(cè)(因為是小輩),讓那些親戚們品個夠,姐妹們就拉新娘去談悄悄話、心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