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免费观看一区,亚洲人成日韩中文字幕不,亚洲欧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本一级a爱片免费观看

<sup id="mtwjv"></sup>
<legend id="mtwjv"></legend>

    滇池流域佛教主要寺塔

    興邦

    滇池流域佛教主要寺塔

    以昆明為中心的滇池流域,是云南漢地佛教歷史上兩個興盛地之一。公元765年,奉佛教為國教的南詔王權,遣使在今昆明東南盤龍江邊筑拓東城,南詔佛教因此從大理東傳而來并逐漸發(fā)展興盛,鼎盛時期興建的寺院廟宇遍及城鄉(xiāng)各地。如今,盛況已隨歷史而去,佛教建筑所剩無幾,但是隨著政府對佛教文化及文物古跡保護的重視,以及佛教界自身的努力,現(xiàn)存的佛教寺廟受到妥善保護,古老的人類文明成果亦煥發(fā)著醒目光輝。

    華亭寺

    滇池流域佛教主要寺塔

    華亭寺是云南著名的漢傳佛教禪宗寺院,坐落在昆明市西郊西山風景區(qū),背倚山麓、面臨滇池。華亭寺始建于元代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最初為高僧玄峰禪師的結茅修行處所,以后數(shù)年間經(jīng)其募化建設,漸成寺宇,有供奉毗盧遮那佛及十二圓覺菩薩的大光明殿、大山門、兩廓兩廡,到1334年,已形成建筑和設施都較為完備的佛寺,名稱“圓覺寺”。五年后,玄峰親赴江南,請回1465函《大藏經(jīng)》一部,建起藏經(jīng)的音寶殿,經(jīng)過20年募建的圓覺寺成了具有相當規(guī)模的禪宗梵剎。在以后的500多年間,寺院幾經(jīng)損毀,又屢次重建。其中,明朝景泰至天順年間,由朝廷派駐云南的官吏黎義主持重修的寺院得到皇室青睞,英宗皇帝欽賜寺名“華亭寺”,沿用至今。

    民國初期的華亭寺又顯頹廢之勢。1920年,時任云南省長唐繼堯請來游歷雞足山的禪宗大師虛云,在華亭寺主持法事,超度護國陣亡將士。事后虛云出任荒頹的華亭寺方丈,竭盡全力開始募款重新翻修并擴建華亭寺,同時嚴格僧律教法。經(jīng)過5年大興土木,寺院規(guī)模已非昔比,并由唐氏題寫寺門匾額為“靖國云棲禪寺”,經(jīng)過佛像開光、開七傳戒,寺院佛事盛況空前。經(jīng)過虛云禪師近十年的努力,堅持傳戒形成定制,華亭寺成為雄踞滇中的禪宗十方叢林,也是當時云南最大的禪宗寺院,常住僧侶幾十名,盛名空前,實為民國時期云南漢傳佛教中興之地。1930年,虛云大師離滇赴鼓山涌泉寺主持法席,啟程之日數(shù)十里鄉(xiāng)眾夾道餞行。新中國成立后,虛云任中國佛教協(xié)會名譽會長、全國政協(xié)委員,住持江西云居山真如寺,1959年在寺圓寂,享年120歲。

    現(xiàn)今的華亭寺,除大雄寶殿為1996年火災后重建外,大部分是民國時期保存下來的建筑。寺院占地18畝,整座建筑呈矩形布局、中軸對稱的封閉院落模式。分布在中軸線上的建筑有:山門前的放生池;山門殿又稱天王殿,前門兩邊各有一尊分執(zhí)降魔杵、蕩魔鞭的金剛神將塑像,殿內(nèi)正面佛龕供坐式彌勒佛,兩邊是四大天王,背面是護法韋馱菩薩;出天王殿是兩層庭院,下層居中是架有雕欄涌蓮石橋的八功德池,上層中央立一終日香煙繚繞的巨型石香爐;香爐后面聳立著巍峨的大雄寶殿,其飛檐翹角、琉璃碧瓦,屋脊飾葫蘆寶頂,殿堂正中供跏趺蓮臺的三世佛金身塑像(中為釋迦佛,左右為藥師佛、阿彌陀佛),皆背襯火焰形光輪,手作說法相,兩側墻壁上塑有五百羅漢像,殿后供立式觀音塑像;最后是近年重修的藏經(jīng)樓。其它建筑還有:作為寺宇圍院大門的高大鐘樓,分布中軸線兩側由回廊相通的經(jīng)堂、祖堂、方丈室、禪房、客堂等院落,廊壁上鑲嵌的歷朝碑刻及清代僧侶塔墓等。

    華亭寺依山而建,殿宇雄偉,規(guī)模為昆明佛教寺院之最,而且名人遺跡頗多,珍藏有緬甸和泰國佛教徒贈送的玉雕和鍍金佛像。每逢初一、十五日,僧尼齊聚大殿誦經(jīng)禮佛,鐘罄木魚,聲徹殿堂;居家信眾摩肩接踵,敬香祈禱、拜佛念經(jīng),再加香客游人,更顯興盛場面。

    華亭寺當代有名的住持開起法師,系禪宗溈仰宗第十一代傳人,生于1917年,河北井陘縣人,俗姓王,1936年出家,1941年在太原千壽寺受具足戒之后,先后到北京、太原、西安及成都等地的名山大寺朝山參學,1980年起擔任華亭寺副當家、當家,先后任省佛協(xié)常務理事、昆明市佛協(xié)副會長。開起法師任住持期間,主持修建了華亭寺被毀壞的殿宇;1 990年赴江西云居山真如寺一誠法師處接得法卷,嗣法溈仰宗第十一代弟子,同年12月,一誠法師親臨送位,在華亭寺舉行了方丈升座儀式;十分注重對年輕僧人的培養(yǎng),其傳法弟子心明、淳法先后升任華亭寺、圓通寺方丈。1992年,開起法師圓寂,其弟子在華亭寺院內(nèi)建塔供奉靈骨。

    圓通寺

    滇池流域佛教主要寺塔

    圓通寺坐落在昆明市圓通山南側,是市區(qū)最大的漢傳佛教佛教寺院。圓通寺的歷史非常悠久,至今已有1000多年。據(jù)有關史料記載,該寺始建于南昭時期,初名為“補陀羅寺”,是南詔王閣羅鳳之子鳳伽異筑拓東城時所為,稱以此鎮(zhèn)圓通山潮音洞蛟龍禍患。以后歷經(jīng)元、明、清及民國時期多次重修,其中,于元代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告竣的以大雄寶殿為主的寺宇建筑已具相當規(guī)模,并以觀音菩薩的一個名號“圓通”為寺名,沿用至今,其背靠的螺峰山亦被稱為圓通山;清康熙年間大規(guī)模的擴建,奠定了今日圓通寺之格局。1980年,圓通寺又一次全面修葺,面貌煥然一新,更加金碧輝煌。

    與一般佛教寺廟進了山門逐步走高的建筑模式不同,圓通寺位于中軸線上的一應建筑卻是利用天然的斜坡順勢而下。山門就開在繁華街道旁,為整座寺宇的最高點;下坡不遠,矗立著清康熙七年修建的圓通勝景牌樓;穿過牌樓到天王殿,殿內(nèi)前、后分供笑口常開的彌勒佛、肅然深沉的韋陀護法神塑像;再前行達坡底開闊的放生池,池中央是清康熙年間修筑的八角亭,內(nèi)供千手觀音塑像,周圍石欄環(huán)繞,有石橋分別連接南北;過北面石橋即是大雄寶殿,殿前有明代鑄造的巨型銅香爐;大殿后面的高臺上,是1985年新建的銅佛殿,供奉著泰國佛教界贈送的釋迦佛銅像。大雄寶殿也稱“圓通寶殿”,坐北向南,建筑面積約600多平方米,外觀為重檐歇山式宮殿建筑風格,屋頂空花脊梁、琉璃寶頂。殿內(nèi)正堂供奉著元代塑造的并排結跏趺坐的如來三身佛,即:中間釋迦牟尼佛及其右邊毗盧遮那佛、左邊盧舍那佛;堂前的兩根圓柱,各有一怒目舞爪的抱柱蟠龍;殿堂左右兩壁有十二圓覺及護法諸天等塑像;殿后堂是文殊、觀音、普賢三尊菩薩塑像。

    除寺宇建筑外,圓通寺還保留了許多的名勝古跡和傳說。在銅佛殿的后側,有古稱盤坤巖的嶙峋峭壁,壁間多有前人留下的摩崖石刻,或題詠或畫像,十分珍貴。崖壁下有名為潮音、幽合的兩石洞,傳說洞中原潛藏蛟龍,盤龍寺祖師覺照和尚在此筑壇誦經(jīng)咒蛟,迫使其遷徙它處,至今遺留“咒蛟臺”。對大殿堂前兩柱上的青赤二龍也有傳說:清嘉慶年間,二龍潛飛大戰(zhàn)九條白龍,當?shù)匾灰估纂姳┯杲患?,翌日,寺僧見二龍身上水氣猶存,庭院萍藻滿地,其順跡尋蹤便來到了相距不遠的翠湖九龍池。

    近年,在大雄寶殿的東側增建了一座藏傳佛教殿宇,內(nèi)供釋迦佛祖及藏傳佛教寧瑪派祖師蓮花生、格魯派始祖宗喀巴,兩壁為濃墨重彩的藏式壁畫。此殿與秉承南傳佛教建筑風格的銅佛殿相映。一寺匯集了中國佛教三大教派(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和南傳佛教)之建筑,形成了圓通寺的非常獨到之處。圓通寺是昆明市區(qū)最大的佛教活動場所,每逢節(jié)日、法會更是人聲鼎沸;也是云南省佛教協(xié)會所在地;于1983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漢地佛教寺院。

    在圓通寺歷史上極具名望的高僧是大休禪師,其籍貫及生卒不詳,系禪宗臨濟宗二十世雪巖大師之高徒。元大德五年(公元1301年)來到昆明,在昆明及附近講經(jīng)說禪,因德行高邁,深得僧俗弟子尊崇,備受梁王禮待,曾于公元1312年奏請朝廷獲元仁宗皇帝璽書賜“大休大禪師”名號。公元1320年,與幾位高僧一道,受云南左丞阿昔思的迎請駐錫剛竣工的昆明圓通寺,寺院一時名名聲大振。其嗣法弟子較多并多有成就,其中雪庭普瑞、云峰普祥、本空和尚、念庵圓護、盤龍祖師崇照等名僧高足在元代云南禪宗的傳播歷史中都占有重要一席。后世對大休十分推崇,以至視為圓通寺的開山祖師,傳說因其高德高妙,盤踞螺峰山的龍讓位于他修建該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