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與佛教廟宇葛山寺的傳說
健忘癥
在懷遠(yuǎn)(隸屬于安徽省蚌埠市)城西20多公里的河溜古鎮(zhèn),曾有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佛教廟宇葛山寺。說起寺名的來歷,有人說源于南北朝時期在這里設(shè)置的葛山縣;也有的說得名于后漢古葛山城。不過,傳說最多的是葛山寺的興建源于大明王朝朱元璋及其子孫,對河溜葛姓人家葛來安母子的感恩。
元朝末年,旱澇蝗蟲災(zāi)害交替發(fā)生。大災(zāi)過后,又出現(xiàn)瘟疫?;春觾砂叮揖趴?。朱元璋父母兄嫂侄兒等十幾口,一夜之間,除他本人外,全死于病魔饑荒。走投無路,年僅十幾歲的朱元璋,只好剃度為僧,就食于鳳陽一處小廟??墒呛镁安婚L,僧多粥少,廟里的和尚也斷了飲。朱元璋萬般無奈,只好辭別寺廟,沿淮河、渦河一路向西討荒。這年冬天,雪下了三天三夜,平地積雪二尺多深,連溝和路都分不清了。棲身于河溜葛家小廟的朱元璋,拖著病弱的身體,深一腳淺一腳向葛家村的小褚莊摸去,盼望能討得一碗殘湯剩飯,填填肚子。沒想到剛進(jìn)村口,只覺得天旋地轉(zhuǎn),兩眼發(fā)黑,一下子栽倒在雪窟中。真是無巧不成書,這時恰好被路過此處的小褚莊二十來歲的小伙子葛來安看見了。
這葛來安,人都叫他葛傻子,本應(yīng)是個富家公子,因他祖父和父親樂善好施,扶危濟(jì)貧,幾百畝良田,幾十間美宅,傳到他手上,僅剩薄地三五畝,草房一兩間。這不,葛來安父親病故后,母親拉址他,孤兒寡母,度日如年,過得就更艱辛了。別看葛家人窮,那志卻不短。輕財重義的家風(fēng)世代相傳。見雪中有人遇難,葛來安急忙奔上前去,彎腰將這人背上肩頭,踏著雪向自家小茅屋走去。屋內(nèi)支著土炕,坑頭有一破鐵鍋。母親見來安背了一個病人進(jìn)來,忙給土炕燒火,又從鄰家借來一個雞和一些生姜,給朱元璋熬湯取暖。娘兒倆忙活二天一夜,朱元璋方清醒過來。只不過斷斷續(xù)續(xù),高燒不退。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娘倆商議,再苦再累,也要把病人救活。經(jīng)過一個冬天湯湯水水的調(diào)養(yǎng)護(hù)理,朱元璋的病終于好起來。滴水之恩,沒齒難忘。朱元璋也是重感情的人。插草為香,取水為酒,跪認(rèn)來安的母親為干娘,來安為兄長。麥?zhǔn)者^后,朱元璋心心念念廟中的師父師兄,執(zhí)意要回鳳陽,來安和老母套上牛車,一送就是二十里地。又把家中僅有的十幾塊銅板塞到朱元璋的手中,留作盤纏。離別時,朱元璋雙膝下脆,給來安母親行了大禮,含著淚說:“干娘,小和尚永遠(yuǎn)忘不了你的大恩大德。”
光陰荏苒,一晃十幾年過去了。想不到當(dāng)年窮困潦倒的朱元璋,竟在南京當(dāng)上了九五之尊的大明皇帝。來安老母得知喜極而泣,臨終前叮囑來安,娘死了你就去投奔南京城的弟弟。安葬好老母,來安翻山越嶺,一路乞討,來到了京城。不僅見不了皇帝,還被以冒充皇親國戚的罪名,關(guān)進(jìn)了大牢。多虧那牢頭有心,打通關(guān)節(jié),將此事稟報給朱元璋貼身的心腹太監(jiān),兄弟倆才得以相見。
京城的生活頓頓美食,夜夜歌舞。從小趕牛犁田的葛來安哪能習(xí)慣這樣奢侈的生活,心中老是惦記著朝夕相處的窮鄉(xiāng)親,多次找到弟弟朱元璋要回老家河溜。朱元璋見他執(zhí)意要走,就賞他官帽美女和金銀珠寶。沒想到這些葛來安都不感興趣,到后來卻向朱元璋要了一群耕牛,樂樂呵呵地趕回家中,分給了缺少耕牛的老少爺們,又過起日出而起,日落而息,呵牛耕墑的田園生活。
朱元璋念他清貧寡欲,年年派人給他送錢送糧。他不是如數(shù)退回,就是把這些東西全部分給村里窮人。葛來安活著,朱元璋多次安排人給他蓋房修廟造牌坊,葛來安死活不愿意,還說這是折他的陽壽。葛來安死后,朱元璋派人重修了葛家廟,又御敕建造了葛家上馬牌坊、下馬牌坊。年年派人官吏前來祭拜。古時,交通運輸靠河道舟船,葛家廟因離渦河較遠(yuǎn)祭祀很不便。到了明弘治十年,地方官紳上書朝廷,奏請恩準(zhǔn)在緊靠渦河的古葛山縣城舊址重建了一座占地150畝的葛家廟,這廟就是葛山寺。原來的葛家小廟因靠近葛氏族人居住的小褚家,便被人稱作褚小廟了。
民間俗語“東三十里,西三十里,拜佛還去葛山寺”,說的就是新建的葛山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