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的“牛柴”和“金薯”
斯雅
過去人們把澎湖同廈門、金門以及海壇稱為“閩海四島”,說“廈門富,金門貴,澎湖以貧聞。”澎湖其所以貧,主要的是因為那里貧瘠無水,風(fēng)又大,且常常是大風(fēng)中夾帶咸雨,澆灑島上,使得那里草木不易生長?!鄙讲婚L樹木,地不易生粟”。島上的人除了從事畜牧業(yè)外,多靠捕魚為生,人們稱為“海上耕作”。
澎湖島上不長樹木,也不產(chǎn)煤,老百姓煮飯、燒水、取暖等都成問題,為了對付艱難的生活,人們把牛糞曬干當(dāng)柴燒,取其名曰:“牛柴”。說來也帶有詩意。有句詩云:“更從牛后傳餐火,曝向斜陽勝采樵?!蹦鞘侵概<S當(dāng)柴燒這件事。只是牛糞需要曬于才行,如果碰上雨天可就難辦了。為解決這個問題,人們想出了儲備的法子,好天氣時多曬一些積藏起來,以備雨天使用。
要使牛多拉糞便,首先要讓牛吃飽,這得有足夠的飼料。澎湖不易生長青草,牛何來足夠的飼料?但那里有的是番薯藤、土豆葉,足夠牛吃飽。原來澎湖因其風(fēng)大,所以老百姓多種番薯和土豆,以解決糧食問題。番薯容易種植,產(chǎn)量也高。由于氣候暖和,每年生長兩季,遍地皆種。它既可熟吃,也可生吃,還可切細(xì)曬干儲藏,成為終歲糧。有詩云:“天生甘薯海牛餐,細(xì)切銀絲日炙于”。切細(xì)曬干的番薯稱為“番薯米”。人們以海藻、魚蝦,雜薯米為靡,煮起來叫“禾粥”或“糊涂粥”。有詩寫道:“—一碗糊涂粥共嘗,地爪土豆且充腸。”這就道出了那里百姓一年四季靠番薯、土豆為生的情景。種植這些作物好處是藤多,牛就有了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