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師宗壯族“那”文化
佩佩
“那”是壯語“稻田”的意思,是壯族作為稻作民族的一個特殊文化符號,也是壯族尤為突出的一個文化現(xiàn)象。千百年來,作為古越人的一支重要后裔,他們一直自稱“布越”(壯語“越人”意思),從來沒有間斷過。古越人,一支繁衍于長江中下游以南的龐大族系,幾千年來,由于戰(zhàn)爭、災荒等諸多原因,他們不斷西遷南移,在遷徙過程中,一部分融入民族融合的大海洋,一部分繼續(xù)向西南遷移到粵、桂、黔、滇甚至到達老撾、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形成了布壯、布依、布越、布傣、布岱、布泰、布儂、布佬、布撣等二十多個稱謂不同的壯侗語系民族。
壯族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民族之一,早在約8000多年前,古越人發(fā)源地之一的河姆渡人就已經(jīng)種水稻、住桿欄(吊腳樓)了。師宗壯族居住在南盤江兩岸支流的低熱河谷地區(qū),谷中溪流縱橫,良田萬頃,魚肥稻香,以盛產(chǎn)水稻、熱帶水果等為主,他們以“那”的形狀、位置、性質(zhì)、歸屬來命名村落、地名。
師宗縣境內(nèi)100多個壯族村落中,以“那”命名的村落就有30多個,然而以“那”來命名的地點多達1000余處。師宗壯族人據(jù)“那”而作、憑“那”而居、賴“那”而食、靠“那”而穿、依“那”而樂,哪里有“那”,他們哪里安家扎寨。河床低了,壯族先民們河里打樁扎壩建水車、開鑿溝渠引水灌農(nóng)田;面對布滿密林、蘆葦?shù)拇笊?,先民們披霜露、斬荊棘,開墾出層層梯田。明天啟《滇志》和正德《云南志》就有記載:“儂人、沙人男女同事犁鋤”“沙人善治田”;《師宗州志》有記載:“上七嶆所居皆傍水,宜稻。擭,則田積水;蒔稻,則放水,終歲無旱溢之苦?!薄昂诙鷯嬉浪?,種稻頗饒?!薄岸喾N稻棉為食,兼種靛染衣”“山曹中地僻,人跡罕至,內(nèi)多良田,水旱不慮,婦女紡織,種棉于岡阜,衣食不假”。這些記載說明,壯族自古就是以稻作為主的農(nóng)耕民族。作為農(nóng)耕民族,在原始自然農(nóng)業(yè)條件下,壯族先民們通過觀天看物來安排農(nóng)作,“榕樹發(fā)芽好撒秧”“青蛙叫雨水到”等口訣,至今還在當?shù)亓鱾鳌?/p>
改土歸流后,特別到了明末清初,隨著漢族大量遷入滇東,師宗部分壯族開始接受漢文化,部分壯族人逐步改姓漢姓,應用“天干地支”來觀氣象、識季節(jié),安排農(nóng)業(yè)耕作。
如今,師宗壯族還流傳著許多與稻作文化相關的風俗,正月“祭田壩”方可開田;三月祭龍王求水,保水田灌溉;六月母親節(jié),包粽子先喂牛,說是牛對稻作農(nóng)業(yè)貢獻最大;六月“叫谷魂”就獲豐收;七月“吃新米”節(jié)先喂狗,說是狗給人類帶來谷種等一系列活動,都與稻作息息相關,在這些活動中唯一的祈求就是保佑稻谷免遭病蟲災害、顆粒飽滿、慶祝豐收。
壯族作為以稻作為主的農(nóng)耕民族,從而衍生出許多具有鮮明特色的飲食文化,尤其以糯食文化最為突出,他們將糯米做成糍粑、花飯、油炸糯米粑、粽子、竹筒飯、甜白酒、湯圓等。(圖片: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