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南石城“過漾”民俗
深礙過
“漾”為石城方言,意為人來人往,“過漾”即眾人來往歡聚,祈福祈平安。在石城,“過漾”這一天,家家戶戶拿出最好的酒菜招待親朋好友,邀請劇團開鑼唱戲。這一天,是全村老少的歡慶日,更是年輕人的狂歡節(jié)。
“過漾”是一朵隱藏在深山里的民俗文化奇葩,寄托著一代又一代客家兒女的期盼與希望。
2011年,石城縣把“過漾”列入縣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先后出臺多項措施,使“過漾”這一客家文化民俗得到系統(tǒng)整理和傳承保護。
古老的客家民俗
石城“過漾”以高田鎮(zhèn)靠近福建省寧化縣一帶的山村為典型代表,最早起源于明朝時期,是一種民間祈福祈平安活動,活動寄寓安定祥和、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興旺發(fā)達之意。“過漾”日一般安排有巡游福澤、親戚歡聚、擺臺唱戲等豐富多樣的活動。
以上柏村為例,每年農(nóng)歷五月十三日,一套儀式完后,三聲震天銃放響,村民們開始巡游福澤之行。游行隊伍浩浩蕩蕩,前鋒一般由十多個到二十多個孩童抬著彩旗開道,游行隊伍后面緊跟鼓手、喇叭手、嗩吶手等四五個樂器手。
下午和晚上便邀請戲班開臺唱戲,全村同樂。《桃園結(jié)義》《劉備招親》《玉堂春》《貍貓換太子》等備受農(nóng)民歡迎的戲劇連演三天,讓村民暢享文化之旅、快樂之旅。
凌晨一點,三聲鐵銃放響,巡游隊伍回來,宣告“過漾”活動正式結(jié)束。
狂歡的“情人節(jié)”
在以前,由于交通不便,通信不發(fā)達,“過漾”便成了文化、感情、貿(mào)易交流及談親說媒的重要途徑。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農(nóng)村交通、通信越來越方便,“過漾”的貿(mào)易交流等功能正逐步弱化,但其他功能依然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來。
“過漾”當天,家家戶戶盡顯客家人的好客之情,拿出家里最好的酒菜,邀請親戚朋友、遠到嘉賓上門暢飲農(nóng)家自釀的好酒,品嘗獨具風味的客家小吃。即使是陌生人,主人也會熱情地招呼客人進屋喝茶飲酒、吃菜吃飯。
這一天,不僅成年人可以放下生活的重擔,大碗喝酒、大塊吃肉、聽聽小曲、看看大戲,而且孩子們也可以肆無忌憚地暢玩游戲,獨享童年的快樂。
當然,這一天更是年輕人的狂歡日。據(jù)說,在“過漾”這天定下的姻緣,被視為是上天賜給的美滿婚姻。因此,周邊地區(qū)的很多年輕人會在“過漾”這一天,來到村里參加活動尋找夢中情人。若有看中的對象,他們或跑上山頭對唱情歌傾訴愛意,或直接拉拉手表達愛慕之情。若男女雙方情投意合,就可以在“過漾”當天大膽地帶回家里拜見雙方父母,開啟一段浪漫的愛情之旅。
正因如此,“過漾”相當于山里人的第二個春節(jié),隆重而又喜慶,鑼鼓陣陣、人來人往,熱鬧非凡而趣味十足。
在傳承中綻放異彩
“過漾”是一種獨特而又古老的客家民俗文化活動,它是村民對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平安吉祥、美滿姻緣、財源廣進等美好愿望的期盼,它反映出客家人對艱難困苦生活的不屈不撓,折射出人們努力擺脫貧困、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
近年來,隨著許多年輕人外出務(wù)工,加之人們文化生活的豐富以及審美情趣的變化,許多人對“過漾”這一民俗活動缺乏深入了解,存在人才斷層,參與群眾不斷萎縮的現(xiàn)象。
為讓“過漾”這一客家民俗文化能在新時期煥發(fā)新魅力,近年來,石城縣加大對這一客家民俗文化的保護傳承力度。該縣組織專業(yè)人員深入農(nóng)村開展普查,建立專項檔案,詳細記錄“過漾”的歷史淵源、儀式程序、表演形式、民間傳說等,并拍攝音像、圖片資料,編撰書籍、制件音像,使這一客家民俗得到全面而又科學的整理。2011年,該縣把“過漾”列入第二批縣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為加大對這一客家民俗的保護與傳承力度。該縣通過報紙、電視、網(wǎng)絡(luò)等多種媒體加大宣傳力度,使越來越多的群眾了解認識“過漾”,不斷地參與到民俗活動中,使“過漾”這一古老民俗文化煥發(fā)勃勃生機。
鏈接
石城巖嶺“過漾”民俗
“過漾”是江西石城古老的客家民俗,是融入了閩西特色的傳統(tǒng)祭祀節(jié)日,也叫廟會、出神、菩薩出巡。每年農(nóng)歷的五月十三日,是石城巖嶺上柏村的“過漾”日。這一天,熱鬧勝過春節(jié),親戚朋友匯集、大擺宴席;也是年輕人狂歡的“情人節(jié)”。一般安排有巡游福澤、親戚歡聚、擺臺唱戲等豐富多樣的活動。
上柏村位于石城的東北部,在北宋初期,熊氏先輩熊桑為躲避戰(zhàn)亂,從中原南遷到了這里建村立寨,已有近千年歷史,是保存得非常完好的客家古村落。村內(nèi)現(xiàn)存省級保護文物“永寧橋”、客家辦學的“耕讀處”及十三座建于不同朝代的熊氏古宗祠等,客家文化底蘊深厚。上柏村的“過漾”形成于明代,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傳說是為紀念保護神關(guān)公生日而形成。主要活動內(nèi)容有:祭祀關(guān)帝、參拜社公、關(guān)帝出巡、擺臺唱戲、大宴賓客、相親擇偶等等。
上午九點鐘,上柏村的“過漾”在建于清乾隆年間的穿枋式廊橋——永寧橋上的“武圣廟”中拉開序幕。首先由村中熊氏長者在關(guān)帝的神像前擺上豬頭及雞、鴨、酒等供品,然后點燭、燃香、叩拜,再由八位化妝成拄著拐杖的鐵拐李、搖著芭蕉扇的漢鐘離、騎著紙疊驢的張果老、提著花籃的藍采和、握著蓮花的何仙姑、提著長劍的呂洞賓、橫吹笛子的韓湘子、捧著玉版的曹國舅等八仙的村民,在廟中“打八仙”及喝彩,接著將關(guān)公神像及周倉、關(guān)平神像請下神位,放入三個抬椅中,用清水幫其洗臉開光,隨后由六位男童舉著黃旗開道,六個村民舉著排燈和箕籠燈為第二方陣,緊隨抬著關(guān)公神像及周倉、關(guān)平神像(還有人為關(guān)公打著一把涼傘),八仙緊跟著神像之后,鼓樂吹打壓陣,浩浩蕩蕩離開“武圣廟”開始巡游。
巡游隊伍首先前往參拜“社公”,將三個神像面朝“社公”擺放,關(guān)公神像居中,然后焚香、點燭、放爆竹,八仙喝彩:“八仙下山來,鮮花滿地開,福山對福海,福壽萬萬年?!比缓笮羞蛋荻Y。
參拜“社公”結(jié)束后,進入上柏村內(nèi)十三個熊氏古祠中巡游祭祀,一時之間,村內(nèi)人頭攢動,爆竹轟鳴,要持續(xù)一個上午。巡游神像所到之處,家家戶戶都要燃放爆竹,并虔誠的祈禱。還有一個身著長袍、頭戴官帽的封王臣,給每家授予鎮(zhèn)妖保平安的尚方寶劍。待各屋場祠堂游完后,關(guān)公像就在硝煙和喧鬧中進入熊氏總祠接受村民供奉。
中午的“過漾”宴席熱鬧非凡,酒菜豐盛。村里人熱情好客,就是陌生人路過,也會被邀請入席,客人一批批走,一批批來,有“前客讓后客”之說。誰家來的客人越多,酒喝的越多,主人就會覺得越光彩、越高興,客家人熱情好客的品質(zhì)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每年這天來參加過漾的親朋,全村不少于五千人,有的村民這天接待客人達百余,一天準備待客的啤酒用車裝,客家肉丸、棋子塊等石城特色佳肴更要全家人從大清早就開始準備。
臨近下午一點鐘,熊氏總祠中的鐵銃、爆竹轟鳴,鑼鼓喧天,古裝采茶戲就開始上演了。熊氏總祠建于南宋時期,分上下兩廳,中間一天井相隔,上廳設(shè)熊氏先人的神位,下廳建有一個古戲臺。演出的劇目主要有《桃園結(jié)義》《劉備招親》《玉堂春》《貍貓換太子》《向陽鏡》等,那樂隊、那裝飾、那唱腔、那招式惟妙惟肖,看戲的人山人海,演出一直持續(xù)到天亮??磻虻臅r候,青年男女只要互相看中,就可以山頭、家里對唱山歌,傾訴愛慕;只要是在“過漾”這天定下的姻緣,就被視為是“關(guān)帝”賜給的美滿婚姻,家長是無權(quán)干涉,也不會干涉的。因此過漾節(jié)也成了巖嶺的狂歡“情人節(jié)”。
凌晨,三聲鐵銃放響,提示“過漾”即將結(jié)束,巡游隊伍從熊氏總祠中抬著“關(guān)公”、“周倉”、“關(guān)平”等神像,按出巡時的順序,將神像護送回“武圣廟”中歸位,舉行歸位儀式后正式結(jié)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