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傳統(tǒng)地方戲曲 四大梆子
宛風
山西省內目前流行的“四大梆子戲”在明清時代便已形成并享譽海內外,著名學者郭沫若曾觀看并用“激昂慷慨不尋?!钡脑娋鋪砀叨雀爬ㄉ轿靼鹱討虻奶攸c。
山西四大梆子是指山西省漢族戲曲劇種中的蒲劇、晉劇、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其中,蒲劇、晉劇、北路梆子同根異枝,一脈桕承,皆為梆子聲腔的正宗。上黨梆子,起源于素有深厚戲曲傳統(tǒng)的古上黨郡澤、潞二州,由明清時期外地傳來的羅羅戲、卷戲和地方小戲俗曲,融匯從山西西南、晉中流入的梆子戲而成。這四大梆子都是群眾基礎較廣的山西戲劇劇種。
山西是“戲曲之鄉(xiāng)”,地方戲劇源遠流長。山西戲曲藝術,山西省戲劇在中國的戲劇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別是晉南地區(qū),是山西省戲劇、也是中國戲劇的發(fā)源地之一。明清兩代,隨著元雜劇的衰落和昆山腔、弋陽腔、青陽腔等聲腔劇種在山西省的流傳,以梆子、亂彈為主體的地方戲曲蓬勃發(fā)展起來。
蒲劇
蒲劇又稱
蒲州梆子
,因興起于山西南部的蒲州(今永濟一帶)而得名。也稱“亂彈”、“晉腔”、“山陜梆子腔”等,與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黨梆子并稱為山西省四大梆子,是山西四大梆子戲中最古老的劇種,因起源于山西西南部蒲州(今永濟縣)而得名。它形成于明末,盛行于清代,劇目多達1000余個??犊ぴ蕉治袢岷停肢E豪放而又細膩纏綿的藝術風格,特別是濃厚的地方色彩,使蒲劇在晉南民間深受喜愛。
蒲劇是“山西四大梆子戲”中最古老的一種,主要流行于晉南各地。蒲劇唱腔高昂 ,樸實奔放 ,長于表現慷慨激情、悲壯凄楚的英雄史劇,又善于刻劃抒情劇的人物性格和情緒。蒲劇與陜西的秦腔有著極為密切的發(fā)展聯系,所以兩者又常常登臺輪番演出,成為密不可分的“姊妹戲”。傳統(tǒng)劇目有《薛剛反唐》、《意中緣》、《燕燕》、《竇娥冤》(已攝成影片)、《三家店》、《西廂記》、《趙氏孤兒》等。
蒲州梆子傳到晉中,與當地的秧歌及說唱藝術相融合,形成了中路梆子。清朝同治以后,中路梆子的名氣愈發(fā)響亮,開始流傳到河北、內蒙古、陜西、甘肅等地,博得當地人喜愛,以后,就以“晉劇”稱名于世。晉劇從咸豐、同治年間開始,唱響不衰,盛事迭出。清道光之前,晉劇曾一度雄踞北京劇壇,以至成為山西的代表劇種。
受到蒲劇傳播的影響,晉北產生了聲腔激越、風格豪爽的北路梆子。明朝末年,兩次大規(guī)模移民使大量晉南人遷居晉北。移民心戀故土,喜聞鄉(xiāng)音使蒲劇在晉北漸漸傳播開來。在與當地語言和民間藝術的融合中,最終形成了以古代燕趙“慷慨悲歌”的邊塞風骨遺存為基本特色的北路梆子戲。
晉劇
晉劇因其形成和活動于山西中部地區(qū)而稱
中路梆子
。中路梆子在形成初期,大膽吸收了晉中民間藝術,顯示出了中路地方特色,有力促進了中路梆子的發(fā)展。
在清末民初,晉中盆地的商業(yè)經濟迅速發(fā)展,經濟發(fā)展帶動了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各路戲劇票社也轟轟烈烈地發(fā)展起來。由于許多商人熱衷于吹拉彈唱,因此,商人和藝人共同研究唱腔,切磋技藝,并且資助藝人。所有這些,對中路梆子的唱腔和音樂的發(fā)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其特點是旋律婉轉、流暢,曲調優(yōu)美、圓潤、親切,道白清晰,具有晉中地區(qū)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自己獨特風格。代表劇目有傳統(tǒng)戲《打金枝》、《含嫣》、《小宴》、《殺宮》、《算糧》、《金水橋》、《轅門斬子》、《賣畫劈門》等。
在20世紀30年代,中路梆子發(fā)展到鼎盛時期。丁果仙、張寶魁、三兒生等中路梆子各派名伶相繼在全國走紅。
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因形成和主要活動于山西省北部而得名,又稱上路戲。
北路梆子形成于16世紀中葉,到清代嘉慶、道光年間已趨于成熟。主要流行于晉北、內蒙古、河北等地。是華北地區(qū)較有影響的中國戲曲劇種之一。
北路梆子本身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它的腔調高亢、激越,表演強健有力,音樂節(jié)奏直爽慷慨,表現了塞外人民強悍的性格,因而受到晉北人民的喜愛。北路梆子的傳統(tǒng)劇目主要有《打金枝》、《九件衣》、《楊八姐游春》、《王寶釧》、《金水橋》、《哭殿》、《斬黃袍》、《血手印》、《鍘美案》等兩百多個。
其音樂分唱腔、曲牌和鑼鼓經三部分。唱腔的主要部分屬于板腔變化體,由各種板式有規(guī)則地連接而成。其板式是:夾板、慢板、二性、垛板、三性、流水、介板、滾白等。
北路梆子的主要劇目現存的有400多個,其中大部分取材于歷史演義和古典小說。也有一些反映古代社會生活的劇目。此外,在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期間,曾編過不少反映當時斗爭生活的現代題材劇目。
傳統(tǒng)劇目《金水橋》,1980由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攝制為舞臺藝術片。傳統(tǒng)劇目在藝術上主要表現為:
一、民間色彩濃厚,在表現神怪等故事情節(jié)時也賦予了普通百姓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情趣;
二、語言生活化,通谷易懂,老百姓易接受;
三、唱詞多,這也是北路梆子最顯著的一個特點。
上黨梆子
上黨梆子,起源于素有深厚戲曲傳統(tǒng)的古上黨郡澤、潞二州,由明清時期外地傳來的羅羅戲、卷戲和地方小戲俗曲,融匯從山西西南、晉中流入的梆子戲而成。
上黨梆子主要流傳于今山西東南部。關于上黨梆子的起源,說法很多,一般認為它形成于澤州府(今山西晉城)。雖名為梆子,實為昆(昆曲)、梆(梆子)、羅(羅羅腔)、卷(卷戲)、簧(皮簧)5種聲腔同臺演出的劇種。在其形成過程中曾受到蒲劇的影響,但與以上3大梆子迥然不同。
上黨梆子在道光年間稱為本地土戲,1934年赴省城太原演出時稱作上黨宮調,1954年定名為上黨梆子。上黨梆子以演唱梆子腔為主,兼唱昆曲、皮黃、羅羅腔、卷戲,俗稱“昆梆羅卷黃”。其音調高亢明朗,粗獷樸實 ,音樂曲調豐富,音響強烈。表演上,多用直出直人,強烈明快,側重唱念工夫。傳統(tǒng)劇目有《三關排宴》、《天波樓》、《皮秀英打虎》、《薛剛反朝》、《法門寺》、《長生殿》、《雁門關》、《甘泉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