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民俗下的陜北民歌
空谷幽蘭
陜北民歌正像陜北的窯洞文化一樣,被越來越多的人重視、傳承。然而要了解陜北民歌,還得要了解陜北的民俗文化,是陜北的民間風俗創(chuàng)造出了獨特的陜北民歌。
一、民俗
什么是民俗?現(xiàn)代《文化學辭典》對民俗這樣定義:“民間流行的所有風俗習慣,蘊藏于民間生活之中,是民間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內(nèi)容?!泵袼拙褪沁@樣一種來自于人民,傳承于人民,規(guī)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為、語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民俗是人民傳承文化中最貼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種文化――勞動時有生產(chǎn)勞動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傳統(tǒng)節(jié)日中有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民俗,社會組織有社會組織民俗,民俗為研究一個民族或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狀況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民歌是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民歌既反映民俗生活的內(nèi)容,又在一定的民俗場合傳唱,二者的關(guān)系十分密切、并相互依存。陜北民歌流傳于陜西延安與榆林的山坡、村落、溝洼、田野、是世世代代的陜北人“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用攔羊嗓子放牛聲吼喊出的來的歌謠。陜北民歌的歷史可追源到古代巫歌和祭祀秧歌調(diào),并與古來有之的春節(jié)“鬧紅火”的習俗緊密關(guān)聯(lián)。陜北的民俗異常豐富,物質(zhì)方面如居住窯洞、戴“羊肚子手巾”、反穿“羊皮襖”等;社會方面的民間習俗有婚喪禮儀、春節(jié)社火、腳戶們的“趕腳”生活等;精神方面如寺廟道觀、求雨祭祀、民間巫術(shù)、、民間剪紙、信天游、說書、酒曲、鼓吹樂演奏等。
二、陜北民俗下的陜北民歌
陜北民歌與陜北民俗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映襯。民俗以其豐饒恢宏的文化蘊涵滋潤著民歌的一詞一調(diào),民歌則以自己生動無比的音樂語匯描繪出了民俗生活的每個場景。民俗學家通常把民俗的文化表現(xiàn)形態(tài)歸納為三大類:
(一)物質(zhì)民俗
物質(zhì)民俗是指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那些可感的、有形的居住、服飾、飲食、生產(chǎn)、交通等,它們一般為一時一地所固有,經(jīng)眾人長期使用而逐漸定型,成為一種相對穩(wěn)定的生活習慣。因此,在物質(zhì)民俗物品上,往往有著歷史的、地理的、族群的鮮明印記。20世紀20年代始陜北人很少戴帽,通常用一塊粗白布或白毛巾朝前包頭,腳穿千層底布鞋,冬季往往反穿羊皮襖。觀看陜北民歌的演唱會時,你會發(fā)現(xiàn)演唱者的裝束:男的頭戴白羊肚手巾身披羊皮襖,女的上穿小襖下穿小褲且以紅色為主。這樣的裝束是與陜北的這種物質(zhì)民俗離不開的,因此有了:
“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藍,又遮陰涼又好看。
白布衫衫袖袖寬,你把哥哥繞了一道彎。
反穿皮襖毛朝外,打發(fā)哥哥走口外。
白個生生的襯衫布,齊個增增襖和褲,
夏天穿上涼爽爽,那么冬天穿上暖堂堂,哎咳哼咳咳呦!”
陜北盛產(chǎn)小米、谷子、蕎麥等雜糧, 陜北人多以五谷雜糧為食,肉食多以羊肉為主,民歌中就有:
“八月的谷子排上黃,想你想的日子長,
圪梁地羊肉不吃香,不如咱本地喝米湯。
熱騰騰的油糕哎咳哎咳呦,
滾滾的米酒捧給親人喝咿兒呀二來吧呦!
一碗碗羊肉一個達達糕,一輩子忘不了妹妹好。
五谷里那個田苗子數(shù)上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兒呦數(shù)上那個蘭花花好?!?/p>
陜北多山,山溝,高坡,因此陜北人多掘土而居--住“土窯洞”,窯洞是陜北又一特色,窯洞冬暖夏涼且有窗有土炕,陜北人喜歡用剪紙裝飾窗戶,逢年過節(jié)都要貼窗花:
“圍定親人哎咳哎咳呦,
熱炕上坐哎咳哎咳呦。
白生生的窗紙紅窗花,娃娃們爭搶來把手拉。”
陜北地形崎嶇不平,山坡、圪墚多,交通不便人們出行多步行或騎騾馬:
“上一道那個坡來哎吆吆哎,
下一道哎咳墚哎哎,
想起了那個小妹妹哎吆吆哎
好心慌哎咳!
沙梁上白草風沙埋,不因為看妹妹我不來。
上又高來路又遠,好騾子好馬得幾天。
騎驢不如騎馬快,交朋友不如掏苦菜?!?/p>
由上敘,不難看出民俗文化對民歌民謠的影響,陜北的這種獨特的民俗文化創(chuàng)造出了特色的陜北民歌。
(二)社會民俗
社會民俗主要包括村落民俗、社會集團民俗、人生禮儀習俗等幾個方面。社會民俗是維護人與人之間相互關(guān)系的紐帶,部分支配著社會生活的運行,并直接關(guān)系到社會生活的進程。陜北人在其特定的環(huán)境下形成了與眾不同的社會民俗,尤其在婚姻、喪葬、歲時節(jié)日等方面。每逢歲時節(jié)日,人們多用歌聲表達對生活的熱愛和節(jié)日的喜悅:
《掛紅燈》
“正月那里來是新年,
紙糊的燈籠掛在門前,
風吹那燈籠呼嚕嚕嚕嚕轉(zhuǎn),
我和我那三哥三哥三哥過新年。
曾巴一巴一巴曾巴曾巴曾,
咳紅花一花一花紅,
紅花一花一花紅花紅花紅,
咳綠個茵茵,
張生你喲是你是妹妹小情人?!?/p>
《鬧秧歌》
“正月里來正月正,
鑼鼓嗩吶鞭炮聲
五彩繽紛人歡騰,
扭起秧歌迎新春。
哎個咿呀嘿,
扭起秧歌迎新春
黃土地呀刮春風,
陜北的秧歌就鬧了個紅
大街小巷人頭涌
就像那吉龍在迎春風
哎個咿呀嘿,
就像那吉龍在迎春風?!?/p>
還有一些對部分節(jié)日的風俗的詳細描述:
“二月二,龍?zhí)ь^,背上鋪蓋滾南路。
三月里是清明, 家家戶戶上新墳。
四月里來四月八,娘娘廟上把香插。
五月里來五端陽,大軟米棕子包沙糖。
六月里來六月六,新麥子饃饃熬羊肉。
九月里九重陽,谷子糜子堆上場?!?/p>
由此可見,民俗為民歌提供了豐富的表現(xiàn)題材。
(三)精神民俗
精神民俗是指人們在精神生活方面所遺存下來的一些民俗習慣,包括信仰、道德禮儀、文藝等方面的內(nèi)容,信仰包括巫術(shù)、宗教、禁忌等;文藝指文學、藝術(shù)與游藝等。有的陜北民歌唱本地的自然風情,抒發(fā)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懷。
如:《哪達達也不如咱們這山溝溝好》中的:
“馬駒駒(那個)撒(啦)歡羊羔羔(那個)跳(哎),
哪達達也不如咱們這山溝溝好(哎),
哪達達也不如咱們這山溝溝好(哎)?!?/p>
《三十里鋪歌詞》
“提起(個)家來家有名,
家住在綏德三十里村,”
《黃土高坡》
“我家住在黃土高坡,
大風從坡上刮過,
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
都是我的歌我的歌?!?/p>
五彩繽紛的民俗事象,給民歌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大量民族性、地域性的素材,是民歌創(chuàng)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然而陜北民歌經(jīng)久不衰的傳唱也推動和延續(xù)著我們民俗的發(fā)展。
三、結(jié) 論
民歌和民俗的關(guān)系十分密切,往往同時存在,相互滲透。各民族特定的風俗習慣往往會影響該民族歌謠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并影響這些歌謠的內(nèi)容和形式。民俗是民歌創(chuàng)作的源泉,民歌則是民俗的生動表達和直接反映。民歌內(nèi)容上的主要特點就對生活中事物的描述。陜北民歌與民俗文化之間存在一定的關(guān)聯(lián);反映民俗的陜北民歌在本質(zhì)上已經(jīng)不是一種純粹的音樂,而主要是陜北人民娛樂、交際等抒發(fā)感情的一種文化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