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陵史話
心比人美
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依次建有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稱十三陵。景區(qū)已開放景點有長陵、定陵、昭陵、神路。十三陵卻有不少小的故事……
遮羞山
仁宗朱高熾死后埋葬在獻陵。陵寢中間有一道小山梁,使祾恩殿和后面的方城明樓在院落上彼此不相連屬。前面以祾恩殿為主,建為一進院落,后面以寶城、明樓為主,前出一進院落。這座小山,正好從正面擋住陵園的明樓和寶城,民間叫它為“遮羞山”。傳說墓主仁宗皇帝生前曾誤入其父妃子的寢宮,朝野以為失禮。仁宗為保持天子尊嚴,對天起誓,失口否認,說如有此事,就讓龍把自己吃掉。不意金鑾殿上真有一龍飛騰而下,一口將仁宗吞下,大臣們急忙救駕,卻只搶下一只靴子。嗣皇帝宣宗只好將父親的靴子葬入陵中。為了遮掩此事,特意把真正的陵體安排在這座小山之后。其實,陵園的這座小山,真名叫“玉案山”,與遮羞并無關系。選擇中隔小山這種布局的真正原因與陵園的風水有關。
乾隆盜墓的傳說
清朝入主中原后,為了緩和民族矛盾,籠絡漢族地主階級中的知識分子為清王朝效命,曾對明十三陵采取了一系列的保護措施。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對十三陵進行過一次較大規(guī)模的修葺。但修葺項目不全,且未尊原制,有的建筑還被拆除或縮建,世有“拆大改小十三陵”之說?!扒”I木”的傳說更是廣為流傳。傳說中認為,乾隆皇帝修葺十三陵,另有企圖。修繕的目的是因為他看中了長陵祾恩殿的楠木大柱。因為那樣的奇材大木,到了清代已經(jīng)很難找到了。為了把這些木材搞到手,他才降旨修陵,并企圖將長陵大殿拆毀。由于漢官劉墉、紀曉嵐等人的勸阻,乾隆皇帝才勉強答應不拆長陵,但仍命人拆毀了永陵大殿。并將該殿的楠木,用于圓明園的修建。當然這只是民間的傳說,不見諸正史。但從當時陵園的修葺情況看,清政府曾對十三陵中的六陵祾恩殿縮小規(guī)制重建。
龜馱碑
在明十三陵中,除思陵外,每座陵墓前都有一龜馱碑。即神功圣德碑。碑下以龜為趺(底座)。神話傳說中龜是龍的兒子。龍生九子,各有所好,其中一子好負重,就是龜。龜以長壽著稱,自古受到人們的器重。早在奴隸社會時,奴隸主認為龜?shù)膲勖L,知道的事情自然要多,所以問卜時多用龜甲,將其燒裂后看紋向來判斷吉兇,然后將問卜內容刻在上面,保存起來,這便是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字。
皇帝用龜為碑趺,也是有來由的。皇帝自稱真龍?zhí)熳?,龜既是龍的兒子,又有負重本領,叫它去馱老子的碑,豈不是理所當然的嗎。
巨大的石碑在當時的條件下是用什么方法將碑立到龜背上的呢?具體方法尚未見書,但有“龜不見碑”的傳說。日本刻本《文海披沙》中記載這樣一個故事:當初明成祖為他父親朱元璋建碑時,因龜趺太高,石碑怎么也立不上去,可把管工程的人急壞了。一天,他夢見神人對他說:“想立此碑,必須龜不見碑,碑不見龜?!毙押?,想了一想就明白了。到工地后,他叫人往龜背上運土,把龜埋起來,然后順土坡將碑拉上去,等碑立起后,將土去掉就行了。此段史話雖然帶有迷信色彩,然而“龜不見碑”的說法是合乎道理的。這種“堆土法”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