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閩奇冢 蔡爐墓
流麗
大凡古代名人選擇身后葬所,都講究風水。朱熹為何死后葬在建陽市黃坑鎮(zhèn)塘頭村大林谷?相傳有一故事,說曾有異人報夢給朱熹:“龍歸后塘,乃先生歸藏之所?!庇谑?,他就與他的高足、風水大師蔡元定一起到黃坑尋穴,果然找到了夢中之所。
這里,前方是虎頭山,狀如猛虎俯臥;左前方是鯉魚崗,有鯉魚歸塘之說;右前方是唐石山;后方則是九峰疊翠、山勢似龍舞鳳翔的九龍崗。遠眺穴地,兩旁山脈逶迤延伸,如風吹羅帶,飄拂不定,故其地名謂“風吹羅帶穴”。
朱熹母親病逝后,朱熹邀蔡元定在馬伏村附近選定天湖旁為其母下葬;朱熹葬其長子朱塾時,亦與蔡元定書信往來,研究下葬之地。
蔡氏之風水學由其唐朝入閩始祖蔡爐傳授,世代父子相傳,聲名遠播。建陽莒口翠嵐山的蔡元定墓,是他生前自卜之壽地。此處山脈起自西山,“大龍”奔行數(shù)十里,渡峽重重,雄偉奇麗,又有麻陽溪水自西向東環(huán)繞抱轉(zhuǎn),成“太陽金星結(jié)穴”。墓穴雖不見外陽,卻能“芷風聚氣,興旺子孫”。蔡家果然賢才疊出,成“四世九儒家,五經(jīng)三集注”之美名。
那么,蔡元定這位風水大師的祖師爺——蔡爐的墓,選址時是否講究風水呢?答案是肯定的。
蔡爐系周武王姬發(fā)后裔,是建陽蔡氏入閩始祖。據(jù)市蔡氏后裔學術(shù)研究會會長蔡春壽先生介紹,蔡爐先后任唐德州知州、東昌刺史及鳳翔節(jié)度使。唐昭宗乾寧四年(897年)調(diào)任建陽縣令時,與其妹夫劉翱及西河節(jié)度使翁郜,率河南固始53姓人入閩,天復二年(902年)擇居建陽麻沙。五代天福八年(943年)三月初六卒,享年88歲。
蔡爐墓坐落于麻沙鎮(zhèn)相辭嶺排山。穿過一片果園,步入蔡爐墓地,青松下橫臥著的墓群映入眼簾。站在祭拜臺前仔細觀察,九座用卵石砌成的墓堆,大小不一,分三行三縱排列。每個墓堆都由半月形護圈包圍。第二層正中為主墓,墓前矗立著高大的青石墓碑,上刻:“唐長官蔡爐公墓”。其余幾個冢堆分散在主墓的前后左右,如眾星拱月。據(jù)傳,此處山地主體呈朝天母螺狀,另有九個螺形向下山體,造型極為罕見。蔡爐墓就選于“母螺吐肉結(jié)穴”,蔡氏族人寄希望于母螺繁衍無窮,蔭庇后代。
蔡爐卒后近三百年未有立碑。宋嘉定十五年(1223年)八月,蔡元定及蔡淵、蔡沆、蔡沉父子到此拜謁后才立有碑刻。自宋代以來,該墓千年香火不斷,子孫枝繁葉茂,散居海內(nèi)外者達100多萬人,為官者大多在任地開基立祖。
新中國成立前夕,蔡爐墓一度遭盜挖。1995年,經(jīng)蔡氏后人蔡古初、蔡建海等多次尋找,得悉原墓形狀,即前后全部用卵石砌成的九座群體墓。冢堆由小至大,分四層向內(nèi)抱圍,經(jīng)查對族譜所載墓圖后確認。之后,籌集資金,著手修復。2001年初再次修復,按原墓群形態(tài)全面用卵石漿砌,坐壬向丙立青石墓碑,高2米、寬85厘米、厚15厘米,上刻“唐長官蔡爐公墓”。
而今,這座堪稱八閩奇冢的蔡爐墓已被建陽市政府列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