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腳大過阿娘”
薄姬
“赤腳大過阿娘”是一句舊時十分流行的潮汕俗語。這里所說的“赤腳”,特指富戶人家的婢妾。她們原本出身貧寒,從小要參加體力勞動,沒有纏足,這是“赤腳”的原意。但農(nóng)家女不叫“赤腳”,到富戶人家當幼婢,叫“赤腳仔”或“走鬼”,長大被主人收房,才叫“赤腳”。養(yǎng)兒育女,有了子孫,便成“赤腳婆”。孫輩都稱呼為“阿婆”。
舊時潮汕地區(qū)富戶人家的妻妾中,只有第一個配偶才有資格稱為“妻”,即嫡妻、原配、正房、正室。其他皆為妾,稱偏房、夫人、姨太,一律算作庶室。在所有妻妾中,赤腳的地位最低。然而,在潮汕不少地方,赤腳反而可以進祠堂,從中門出殯,這個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有其歷史來源,其背后有兩個與潮汕歷史人物有關(guān)的民間故事。
蕭端蒙的故事
潮陽人蕭端蒙是明代潮州后七賢之一,嘉靖二十年(1534)中進士,位列“嘉靖四俊”,官至江西巡撫等職。其父蕭與成也是進士出身,任翰林院編修,人稱“蕭太史”。蕭端蒙的生母阿花是赤腳。一年,蕭端蒙的生母阿花亡故。按潮州禮俗,嫡妻死后神主方可進祠堂,并有資格夫妻合葬,其他姨太、赤腳婆是無資格的。阿花雖母以子貴,卻難以逾越此鴻溝。端蒙卻想破此制度,讓苦難一生的生母揚眉吐氣。他向族長請求,讓生母的神主進祠堂,與先父合祀。族長不答應(yīng),稱自古至今,絕無此道理。端蒙于是心生一計。一日,祠堂正在祭祖,族中人物濟濟一堂。蕭進士當然也在參加之列。這時候,他穿著禮服,把阿花的神主藏在懷中,光著腳站在祠堂門口,一副躑躅的樣子。族中長輩見此情景,忙出來迎接蕭大人。端蒙指著雙足說:“赤腳不可進祠堂?!弊彘L不知話中有話,連忙道:“無妨,赤腳也可進來?!倍嗣捎谑遣换挪幻?,邁開大步,高聲說道:“族長說了,赤腳也可進祠堂!”就這樣把其母的神主請上神龕。族長方知上當,但說出的話已無法收回。
許應(yīng)骙的故事
許應(yīng)骙是澄海岐山溝南(今屬金平區(qū))人,清代進士,任翰林院侍讀學士,擢禮部尚書。許應(yīng)骙是偏妾所生,只認嫡母為母。應(yīng)骙生母病故,按禮制,庶室出殯,只能走偏門。應(yīng)骙向族親懇求,讓生母從中門出殯。族親無人敢開千古未有之例。應(yīng)骙就問嫡母:“如果兒死了,能否從正門出殯?”嫡母說:“兒是家中棟梁,又居高位,當然從中門出?!睉?yīng)骙說:“好!”于是躍身伏在母棺上,令家人大開中門,讓生母風風光光地出殯。
蕭端蒙和許應(yīng)骙的舉動,是對封建宗法制度的一次大膽挑戰(zhàn),開了潮汕赤腳婆進祠堂和從中門出殯的先例,從而有了“赤腳大過阿娘”這句潮汕俗語。這是潮汕歷史上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在全國其他地方是罕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