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諾族喪葬習俗
情話難撩
獨木棺,基諾族的傳統(tǒng)葬俗?;Z族一般實行土葬,較早時用篾笆編棺,后來,通常用獨木棺。制作獨木棺時,全村男女出動,將一大樹砍倒,取其一段,劈成兩半,挖空中間,將死者置于其中,在自己氏族墓地內(nèi)埋葬。棺木深埋一米多,以死者生前所用的生產(chǎn)生活用品,如刀、鋤、鐮和火藥槍等殉葬。若村中老人死去,全寨要停耕三天,由女兒、女婿裝殮入棺。出殯時,由巫師戴著特制的帽子,帶著儀仗隊,扛著大刀,送往葬地。棺木埋后不留墳堆,但要在葬處地面搭一小竹房,竹稍向下,根朝上,形如活人住房,內(nèi)置竹制祭桌,死者家屬每天要到竹房獻祭二、三次,祭供一至三年。還在墳旁燒火一堆,意為供死者取暖。有的還守墓數(shù)日,以示對死者的懷念。
基諾族的葬禮大多是當病人生命垂危時即為之穿上壽衣,一斷氣即放聲大哭,并把一些碎銀放入死者口中,用銀幣蓋其眼,用白布蓋臉,把殉葬品放在死者身邊。死者之子殺死一小雞,燒去雞毛,作為祭獻犧牲,置一竹蘿內(nèi),放于死者身邊。奔喪者來到后,把死者房間面對火塘的一面竹墻拆除。葬禮主持人稱為“尤卡海”,一般由60歲以上的長者擔任,哭泣著率眾到山間,選好木砍倒,劈成兩半,挖鑿出可放置尸體及殉葬品的獨木棺。入殮時將死者置入棺內(nèi),手握雞蛋,頭邊身邊放有死者生前喜愛的生活用品和銀幣等,然后把棺木蓋定,用竹蔑捆緊。出殯時,棺材要從火塘上面越過,將棺木送至墓地后,眾人挖墓坑,尤卡海左手持刀,右手拿帶刺的黃刺果枝條邊砍邊抽打,挖好墓坑后把棺木和殉葬品下葬,墓表蓋土,上搭一小竹屋,內(nèi)置竹桌作祭臺。送葬隊伍返回死者的家時,一一在樓梯口洗手洗腳后進家就餐,家人在火塘邊集體過夜。第二天晚上,請村社的祭司舉行被稱為“阿麥喝”的儀式,意為送走死者鬼魂,令其不再返回。
公共墓地,基諾族的葬俗?;Z族村寨都有公共墓地,并按宗姓劃分墓區(qū)。公共基地很小,不得任意擴大。據(jù)說,擴大鬼的地域?qū)钊瞬焕?,因此,有新死的人埋葬不下時,就得將從前埋下的棺木尸骨挖出丟掉,在原穴中埋入新的棺木尸體。外來人死后不能入葬原有宗姓墓區(qū),只能埋在村寨公共墓地邊緣。未成年者和兇死者不得入公共墓地,夫妻也不合葬。舊時,各族之家族,都有自己的“公共墓地”,有的并無特殊習俗的規(guī)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