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句容寶華山隆昌寺
沛柳醬
寶華山隆昌寺位于江蘇省鎮(zhèn)江市句容市寶華山國家森林公園內(nèi)。寶華山,因盛夏季節(jié)黃花滿山而得名,周圍36座山峰似36片蓮花瓣,隆昌寺如蓮房一般端坐其中。山間云霧縹緲,溪連流水叮咚,一年四季,松柏常青,確是一方非同尋常的佛教勝地。
隆昌寺,又稱寶華寺,千華寺、千華社,始建于公元502年,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最初是梁代高僧寶志和尚在此結庵傳經(jīng),故名寶志公庵。寶志即民間傳說中濟公和尚的原型。明神宗敕賜大藏經(jīng)及“護國圣化隆昌寺”的名稱,于是改稱隆昌寺。
清康熙乾隆曾多次駕幸寶華山隆昌寺,足見其在佛教界的地位和影響。
隆昌寺無粱殿在句容市寶華山上,建于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1990年曾進行維修。隆昌寺無粱殿全部用磚壘砌,不用寸本,殿的裝飾都用磚雕制成。在古銅股兩側,有左右兩無梁殿,都是樓閣式。殿頂重檐九脊,內(nèi)部系磚壘成的拱券,外部是仿本結構殿堂形式的磚雕。屋檐出檐很短,屋角起翹亦不高,形式上與北京北海無梁殿近似,但藝術造型和雕刻更佳。
大雄寶殿供奉香港寶蓮寺贈的“天壇大佛”母佛,高5.24米。“超越千古,光輝萬世”的“天壇大佛”藝術瑰寶源于此尊母佛。寺內(nèi)銅殿、無梁殿,結構獨特,建于明萬歷33年,為省級保護文物。
隆昌寺,是佛教律宗祖庭,有“律宗第一名山”之稱。寺內(nèi)戒臺只有有放戒資格的寺院才能擁有。放戒是佛教儀式之一,大概相當于現(xiàn)代大學授予學位一般。用通俗的方法來理解就是佛教中的最高學府!相當于北大清華!是給僧侶們發(fā)放畢業(yè)證書的地方!它的畢業(yè)證在古代的話任何寺院見了要管吃??!香火好點的寺廟還要給來的僧侶盤纏!現(xiàn)在在全國乃至東南亞都是很承認的!全國乃至東南亞很多寺院的住持和建院都是這里畢業(yè)的!
隆昌寺戒壇為漢白玉所制,原為木結構,律宗第二代祖師見月大和尚改為石制壇。據(jù)《寶華山志》載,見月造石戒壇時,開基的夜晚,感壇殿放光五色,直沖云霄,眾山群樓,亮如白晝。隆昌寺律院先后放戒七十余期,戒僧遍及天下,東南亞、日本等地許多信徒也慕名前來受戒。凡取得隆昌寺工時牒的和尚,走遍全國大山名剎,都會得到熱忱接待。
隆昌寺號稱有殿宇九百九十九間半,風格獨特,四合方形宛如一座法壇。與眾不同的是山門面北偏東,既小又僻。原來因皇上駕臨寺院,故改山門面北以示接駕。至于山門較小,是因為律宗寺院戒律嚴格,將山門造小使僧人不能隨便進出,也可避去塵俗煩擾。寺前還有一龍池,水位終年不變,可供數(shù)千人用水,僧人認為池水與長江相連。寺內(nèi)所供佛像是貼金的香港天壇大佛的石膏小樣,高5.24米,面含微笑,蓮眼低垂,慈祥莊嚴,眉如新月,螺發(fā)復頂,神韻非凡,堪稱東方藝術珍品。
風格獨特的隆昌寺,屬典型的明清建筑。周圍還有10多處廟庵和一批人文景點。隆昌寺是國內(nèi)保存下來的最大的傳戒道場,享譽海內(nèi)外。該寺始建于梁朝,擴建于明代,距今已有1500年歷史,建筑宏偉,曾有“999間半”之稱。由于寺廟建在山坳之中,史稱“山為蓮花瓣,寺在蓮花中”。古寺被青山環(huán)抱,古木掩映,常年云鎖霧罩,清靜絕塵,盛夏無暑,真乃佛門名剎。歷代達官貴人、名流雅士紛紛登山瀏覽,留下千古佳句,詩文百余篇。梁武帝、清康熙、雍正、乾隆皇帝都曾駕臨,史載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六上寶華山,六進隆昌寺,留下千古傳說。
明清時代,不僅全國70%的僧尼來此受戒,而且東南亞許多國家的僧尼也慕名專程趕來受戒。寺內(nèi)至今珍藏著日本、泰國、緬甸、印度等國家教徒贈送的玉佛、石佛、銅磬、法器,欽定鎮(zhèn)山玉印,皇帝用過的萬壽枕頭、九龍杯和光緒年間鑄造的可煮千斤大米的5口鐵鍋及銅殿、無梁殿等。寶華山名揚海內(nèi)外,隆昌寺在國際佛教文化交流中起著重要作用。
隆昌寺的山門面北而開,據(jù)說是為了方便水路而來的香客。隆昌寺的布局比較少見,不像通常寺廟那樣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jīng)樓這樣一路上去,它的山門卻在一側,里面分為東西寮房,一字排開的方丈室、藏經(jīng)樓、大雄寶殿與左右?guī)麡且约罢娴拇蟊瘶墙M成一個大四合院,并與戒堂、銅殿、無梁殿等七個小院又組成了一個既獨立又相連的方形廟宇,回廊相隨,院院相通,非常巧妙。據(jù)說這種組合布局,主要是與律宗道場傳戒所設十四個堂口有關,氣勢宏偉莊嚴而又井然有序,既表現(xiàn)了佛教傳統(tǒng)的理性精神,又在高低錯落、虛實對比中顯示出極高的建筑藝術。
出了大四合院,由院內(nèi)回廊就進入另一個四合院內(nèi),在這里有一個戒臺堂,也就是學徒受戒的地方,這也是在其他寺廟很少見到的。寶華山隆昌寺是目前(2008年)國內(nèi)最大的傳戒道場,在歷代律師的弘揚之下,寶華山律法得以深入人心。據(jù)說開始建的是一個木戒壇,康熙年間,又將木戒壇易以為石,分為上下兩層,四周以層欄護之,并承以蓮座,鏤刻精美花紋,顯得十分莊嚴沉穩(wěn)。據(jù)寶華山志記載:“釋見月造石戒壇,開基之夜,感壇殿放光五色,直沖霄漢眾山群樓,明如白晝,莫不駭異贊嘆?!睆拇?,數(shù)以十萬計的求戒僧眾從戒臺上走下,取得“戒牒”而傳佛法于天下。寶華山戒壇是至今依然在傳戒的古戒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