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元宵節(jié) 狂歡中的“暴力”味
志鮮
元宵節(jié),在臺灣也是張燈結彩,普天同慶,熱鬧非凡,除了賞花燈、猜燈謎外,臺北的“北天燈”、臺南的“南蜂炮”以及臺東的“炸寒單爺”,也是十足的娛樂的大戲。
“北天燈”,朵朵紅花飄起來
元宵節(jié),來到臺北的游客,都會被這里漫天飄舞的紅燈籠所震撼?!疤鞜簟逼鋵嵕褪强酌鳠?,傳說是三國時代諸葛亮發(fā)明來做信號用的,后來放“天燈”漸漸演變成向上天祈福的民俗活動。由福建惠安的移民傳入,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日據(jù)時代曾以此作為逃避日軍侵略的訊號,使這項活動別具歷史意義。
放“天燈”時,先點燃燈腳下的油料,待熱氣充滿紙袋后,天燈隨即徐徐上升。傳說,“天燈”能將愿望上達天神,所以施放者均以毛筆在白紙燈上書寫姓名、地址和祈求的心愿,同時還繪上各種美麗的圖案,并燃放鞭炮助長天燈升高的氣勢。在臺灣當?shù)?,有“放得越高,事業(yè)做得越旺”的說法。
近年來,臺北元宵節(jié)放“天燈”的活動愈發(fā),那朵朵的天燈飄散在空中,發(fā)出斑斕的色彩,就是一場壯麗的祈福儀式。除臺北外,新北市平溪放天燈也是元宵節(jié)當晚一項最精彩的活動。追述平溪天燈的由來,主要因臺北縣(新北市)平溪鄉(xiāng)地處偏遠山區(qū),早年入山開拓者常遭殺害搶劫,為便于通信,乃以放天燈的方式來互報平安。流傳至今,平溪放天燈已不再具有互通信息的功能,而演變成元宵夜的一項觀光活動,成為游人許愿祈福的象征物。
“南蜂炮”,聲震全城,好運氣
同在臺灣,但臺南鹽水的元宵節(jié)娛樂卻迥然相異。這里的市民,喜歡玩“蜂炮”,于是“南蜂炮”的名聲也就傳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元宵節(jié)這天,臺南鹽水鎮(zhèn)的人民群眾不點花燈,也不放“天燈”,而是歡天喜地的燃放“蜂炮”。
“蜂炮”由數(shù)萬只沖天炮制成,并將每只沖天炮的燃芯互相連接,只要點燃其中一只,霎時間,萬炮齊發(fā)連續(xù)射出,有如蜂群傾巢而出,震耳欲聾,響徹上空,“南蜂炮”也因此得名。如今鹽水蜂炮有了更多花樣,他們以木條釘制大型支架,可從二尺到二十尺高,再將沖天炮排滿在木架上,數(shù)目成千上萬不等,組成了炮臺﹙或稱炮城﹚,外觀再加以裝飾,黏貼色紙,組成人形、動物型等,花樣繁多。
鹽水蜂炮的燃放路線一般要從關圣帝君廟前開始,祭神時間皆為正月十四日上午八時到正月十五日傍晚。放蜂炮的時候,邊上圍著很多觀看的人,他們穿著厚厚的衣服,戴著頭盔觀看。據(jù)說,每年燃放的“蜂炮”有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平安無事的象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