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水族人崇尚“六”的文化
若波
自古以來,白族人民把“6”看得非常神圣。其原因主要有:一說白族是6詔(唐初居住在云南大理洱海一帶烏蠻6個部落的總稱)的后裔。6詔年年要給大唐帝國上貢,每詔一份,共6份。大唐也回贈禮品6份,各詔均得一份。所以,白族民間往來禮品必帶“6”字;一說取漢語“有福有祿”(既有福氣,又有錢財)一詞之義。
白族自古使用漢字,“6”與“祿”諧音,故視“6”為吉祥之兆;一說漢語方言“6”與白族語言中“足夠”一詞讀音相似。因此,不管你送的東西多少,只要有“6”這個數(shù),就“足夠”了。白族青年男女訂婚的彩禮,都得帶“6”字。如送錢,必須是60元、160元或260元等;送四色禮,一般是名茶1.6斤或3.6斤,紅糖6斤或6盒,酒6瓶或6斤,鹽6斤或16斤;媳婦生小孩兒娘家送禮,雞蛋少則60個,多則166個。送小孩子的東西,也要帶“6”:小帽、小衣、小褲、小襪、小老虎鞋、小裹被等。親戚朋友、街坊鄰居送禮,也必須帶“6”字。否則,再重的禮物,也會使主人感到晦氣。
白族有句俗語:“六六三十六,起房蓋新屋?!闭f的是,一個男子成年自立之后,不論有多少房屋,都要自建新房。到了36歲仍不能造屋的,也要事先把石料下好,以示造屋的雄心。不然,就會被鄉(xiāng)鄰恥笑。
“有福有祿”。歸結起來,就是吉祥如意,事業(yè)有成的意思。
歷來講究文明,祈求幸福的白族人民,在各種交往中,用祿的諧音六,表達自己的企盼和追求。
在市場上,交易一只雞或一頭豬,買賣雙方討價還價時,必須帶個六,買牛買馬,交付錢中,也須帶個六字。辦喜事中,給所有幫忙人喜錢,一律講究六。有三元六,四元六,五元六,六元六。接到喜錢的人,不在乎錢的數(shù)字多少,而在乎有沒有六。上梁豎柱這天,主人家給起祀梁官和抬梁的共三個人包喜錢,有三元六,四元六,五元六等。上梁結束,木匠大師傅在前面丟四方饅頭,要先丟下硬幣三元六。等候在房子里的小孩子們,爭著搶吉利錢,凡是搶到的人,都感到特別的高興。
白族人多用土葬,上葬前先鑲喜井,喜井的海底石正中,安放三元六硬幣。安葬完畢,在墓里打紅紙香州六柱,圍成一個圓圈,警示害蟲和怪物,不得闖入里面。
春節(jié)耍龍,龍皮長度三丈六。耍龍的人不會踩腳后跟,龍頭穿龍心,龍尾翻一道擺龍尾,運用自如,且有恭禧發(fā)財之意。東家給龍賞錢,有十六,二十六,三十六,四十六到五十六。
大人給娃娃錢,也得講六。這里的六,喻義刻苦學習,成績進步,學業(yè)有成,有朝一日,定會出人頭地。老人教導年輕人:“六六三十六,起房蓋屋!”預示現(xiàn)實生活中,年輕人步入三十六,當成家立業(yè),成為一家的主心骨。
“6”在水族文化中也具有特殊地位。相傳,水族古代文化典籍《水書》有“6家”或“6箱”、“6部”,即《正七卷》、《春寅卷》、《亥子卷》、《丑牛卷》、《甲巳卷》、《墨書》?!端畷返陌l(fā)明者,相傳是“拱掠奪”,即水族古代歷史上的6位賢人智者:羊、毫、罕、項、掛、光。
過去,水族人家有老人去世時,必請精通《水書》的6個人共同商討選擇“吉年吉月吉日吉時”,祈求“拱掠奪”保佑,以使子孫發(fā)達,六畜興旺。在喪葬儀式中,選擇一房間,用6把稻草鋪于地上,上面放一個簸箕,簸箕上攤著白布,擺上6只酒杯、6雙筷子和白米,白米上放著用紅紙包裹的6個銀毫。再設一張供桌,席旁放著6根香和6個新編的草凳,席上擺一碗煮熟的6條干魚。列席6個人,包括一位水族書師和喪家家族中五位代表(這些代表家里必須沒有孕婦)。書師手拿6穗糯稻上系一串白紙條,念咒語恭請“拱掠奪”登門賜福。其后,殺雞敬“拱掠奪”,最后,把煮熟的雞和6碗雞煮菜稀飯一齊供上。
水族地區(qū)趕場是六天一場,按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12地支來排。歡度一年一度的傳統(tǒng)佳節(jié)時,要以6或12天為間隔,分批過。為祈雨充足而舉行的“霞節(jié)”,也間隔6天或12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