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面具 用豐富表情講述藏文化(2)
醉攬月
西藏面具工藝品除了吸收外來文化外,主要是受到西藏本土的原始宗教一苯教文化的直接影響。由于久遠的苯教信仰在吐蕃先民心中有著根深蒂固的地位,因而佛教和苯教在相當長的時間內(nèi)處子并駕齊驅(qū)的局面,結(jié)果兩種文化既相互競爭又相互融合。
盡管最后佛教戰(zhàn)勝苯教而形成既不同于印度佛教,又不同于中原佛教的獨特宗教,人們稱“藏傳佛教”或“喇嘛教”。印度高僧蓮花生大師用佛法神威降服苯教神祗時,為了在民眾中贏得廣泛的信徒,同時將苯教中的巫術(shù)、妖法、火祭、梵魔等儀式連同鬼怪精靈一起帶入“佛門”。苯教中的山神、年神、龍神等“世間神”,以日贊(山妖)、奪錐(骷髏)、帕姆(女鬼)、貼龍(獨腳鬼)等等,這些土生土長的紙鬼率,也理直氣壯的進入佛教護法的行列,成為西藏面具制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西藏面具工藝品由于分布較廣,使用范圍不同,制作方式也不同,使之種類繁多,形態(tài)各異。從制作上講大概可分硬塑形與軟塑形兩大類,即宗教面具和民間面具。宗教面具多為硬塑型;民間面具以軟塑型為普遍。從使用上講,又可分羌姆(跳神)面具、懸掛面具、藏戲面具、歌舞面具、折嘎祝愿面具、儺儀型的吉達面具等六種。硬塑型面具為立體或半立體,在事先塑好的泥胎上用紙漿或布漿糊成硬殼,然后繪制而成。也有用木頭雕刻,這種面具大多分布在邊境林區(qū)。硬塑型面具多用于宗教的羌姆和寺廟的懸掛祭奉,后在藏戲中也多有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