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德地區(qū)人民生活習俗
夜香
一、飲食
廣德城鄉(xiāng)人民以大米為主食,面粉為輔,很少吃雜糧。通常一日三餐,城鎮(zhèn)吃飯一稀兩干,早餐吃泡飯的居多,農村三餐干飯。面食花樣不多,常見的是面條、餃子,為調劑口味,偶爾食之。入冬,城鄉(xiāng)家家加工或購買糍粑、年糕食用。吃菜偏咸喜辣,農村尤甚。來客招待講究豐盛,雞鴨魚肉一般為必備之肴。80年代以來,糧、油、肉、禽、蛋等主副食品日趨豐富,吃飯已不僅是為了充饑,而成為一種享受,更加注重營養(yǎng)和口味,主副食搭配適當,口味趨向甜、淡、鮮。民間常有“過去算了吃,不足;現(xiàn)在吃了算,有余”的說法。
喝茶為廣德的傳統(tǒng)習俗,不論城鄉(xiāng),來客招待的第一件事就是泡茶,且用茶杯現(xiàn)泡,而不是從茶壺中倒出,不泡茶就顯得不恭敬、不熱情。縣民家家喝茶,以粗茶淡飯而自足。城鎮(zhèn)遍設茶館,茶館內擺著方桌,幾張、十幾張不等,從凌晨開門直至夜深,茶客入座,跑堂的立刻端來有蓋茶碗,用特制的長嘴銅壺(后亦有白鐵制的)沖開水泡茶,只要茶客不走,跑堂總是沖水不停。上茶館喝茶的多為手工業(yè)者、商店業(yè)主和進城的農民,年齡以中老年人居多。到茶館喝茶,有的是了解市場行情,洽談生意;有的是消閑解乏,聽“百樣話”,即聽人扯山海經(jīng)。一些賣香煙、瓜子、花生、芽蠶豆及油點的提籃小販,穿梭其間。午后至夜晚,有時還設書場,由鼓書藝人說書助興。
喝酒亦為縣民的一大嗜好,向以散裝全糧酒、高梁酒居多。80年代,各類瓶裝白酒品種繁多,啤酒、雪碧、可樂和低度酒也日益受到歡迎。
二、服飾
古時,邑人崇尚儉樸,“富貴不服綺羅”,城鄉(xiāng)各有特點。隨著時代演進,變化愈益顯著,城鄉(xiāng)漸趨一致。
清末,城鎮(zhèn)男穿長袍馬褂、長衫,女著大襟短褂,下穿蓋腳長裙。服色除襯衣多為白色外,余為藍、黑、灰、青等色。腳穿自制白布襪,納底圓口布鞋,雨天穿桐油布幫釘鞋。農村僅有少數(shù)富庶人家仿效城鎮(zhèn)穿戴,大多數(shù)男女都著土布(家機布)制作的短衣、短襖,無門襟的寬腰長褲。冬季,老年人喜穿長棉袍,束腰帶。夏季,青壯年下田習慣披5市尺長的單幅藍布批肩,俗稱“大手巾”。白天赤腳或穿草鞋,夜晚或天雨休息才穿布鞋。山民上山勞動著老布山襪和草鞋。
民國時期,服裝多有變化,舊式服裝逐漸淘汰。城鎮(zhèn)男性冬春多著長袍、長衫,夏秋多著對襟短衫;公務人員多著中山裝,學生穿學生裝,少數(shù)穿皮鞋;婦女在家穿大襟短衣、短襖,出門穿旗袍,梳“粑粑頭”,著長筒紗襪,繡花鞋。女性服裝款式先是長袍、長袖、高領,逐漸改為短袍、短袖、矮領。40年代后期,時興長只齊膝,袖口齊肩,領高1~1.5厘米的“二五旗袍”。農村變化不大,只是土布漸少,用斜紋布 、士林布、印花布制衣的增多。青年女性喜著大紅大綠,蓄長辮,戴銀手鐲。
建國后的數(shù)十年間,衣著急劇變革。初盛行列寧服,后中山服、解放服,“文化大革命”期間著草綠軍裝,戴軍帽成為時尚。70年代末喇叭褲風行一時。80年代以來,穿西服的人日漸增多,布料則愈來愈好,卡嘰、嗶嘰、滌卡、滌綸為一般人所采用,用毛料、呢絨的人亦日益增多。婦女衣服艷麗,花色品類尤多,色彩繽紛。皮鞋受到人們普遍喜愛,其它鞋類花色品種不斷翻新。婦女戴金銀飾品的也較普遍,燙發(fā)、抹口紅、敷脂粉習以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