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送春的習(xí)俗及其來歷
耀興郎
在南陵,歷來都有著送春的習(xí)俗。送春,最早是指將春天盡快送到人間,使大地回春,莊稼生長,讓廣大農(nóng)民安居樂業(yè)?,F(xiàn)多指迎接春耕,預(yù)祝五谷豐登之類的意思。
相傳送春始于公元1403年,即明成祖朱棣(永樂皇帝)年間。傳說其父親朱元璋(朱洪武皇帝)在位時,一天,帶著朱棣游玩京城,途中,朱元璋問朱棣對京城有何感受?朱棣便照著自己的感受回答說:“京城好是好,只可惜紫金山在城外,倘若叛軍到紫金山上扎營,只怕是父王打下的江山不穩(wěn)。”朱元璋聽后大為不悅,但嘴上沒說,只買了個桔子給他吃了?;氐郊液?,朱棣的母親馬氏娘娘問他今日隨父游玩的情景,朱棣便將實情告訴了母親。馬氏娘娘聽后,認為桔子是剝皮抽筋的食物,懷疑朱棣有不詳之兆,便告訴朱棣:“兒啊,你回答你父王的話引起了他的不滿,隨時可能會有殺生之禍,不如離開京城,以躲此一劫?!庇谑侵扉B夜逃走,潛伏到北方。
在北方期間,朱棣沒有就此消沉,而是不斷擴大自己的實力,招兵買馬達十萬人。數(shù)年后,其父朱元璋逝世。朱棣得知消息后立即整兵,欲火速趕回京城繼承王位,但當(dāng)時船只稀少,兵馬一時難以渡江。正苦于無計時,天空忽然降下了大雪,而此時正值六月。雪后,朱棣派一名士兵前往長江看江水是否凍結(jié),士兵根據(jù)實情回報未凍,朱棣認為該士兵想阻撓自己繼位大業(yè),便將他殺了。又派第二個士兵再看,第二個士兵一看江水仍未結(jié)冰,心想:有例在先,反正是死,不如謊報實情。于是就回營謊報長江封凍。朱棣遂整兵出發(fā),因途中往返耽擱數(shù)日,待其部隊來到長江邊,江水已封凍很厚,十萬兵馬得以順利過江。朱棣即位后,眼見天寒地凍,有誤農(nóng)時,便立即發(fā)動文武官員連同自己36人,分往各地去送春。意思是希望通過這一舉動,能將春天趕快送到人間,使大地回春、莊稼生長,讓廣大農(nóng)民安居樂業(yè)。
從永樂皇帝年間一直到解放前夕,送春都非常盛行,建國后也有。送春者,大都來自圩鄉(xiāng)。一般兩人同行,亦有一人的,隨身攜帶鑼鼓,挨家挨戶演唱送春歌。他們常以贊美之詞歌頌主人,所以人們都樂意給于酬勞。還有不少人家,有意讓他們唱進家中,并備果點、煙、茶相待。歌詞內(nèi)容大致是迎接春耕,預(yù)祝五谷豐登;祝賀主人四季平安,六畜興旺之類。也有觸景生情,隨編隨唱(所謂見風(fēng)掛牌)。歌詞都為七字一句,節(jié)奏緩慢,腔調(diào)悅耳,老幼愛聽易懂。久而久之,送春隨變成了一種風(fēng)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