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赤峰飲食習俗
麥玲桑
赤峰的飲食特點仍以內蒙古草原風味為主,大街上有很多出售風味小吃的攤點,多以烤制的面食為主,具有酥脆香甜的特點,如哈達火燒、對夾(一種餅夾肉)等。此外,就是在內蒙古各地都可見到的手扒肉、烤全羊和各種各樣的奶制品。赤峰的風味食品有哈達火燒、哈達餅、對夾、手扒肉、烤全羊、奶制品。
赤峰地區(qū)舊時農村飲食以小米、高粱、玉米、蕎面、莜面、豆類為主食,一日三餐、忙時二干一稀,閑時二稀一干,很少吃到細糧。但西北部的克什克騰旗、林西縣地區(qū)寒冷,多種植小麥、莜麥,那里的農民又以莜面為主食。遇到荒年,則以糠菜、樹皮代之。解放后,特別是改革開放后,經濟發(fā)展了,飲食結構有了較大改變。城鎮(zhèn)以細糧為主;農村牧區(qū)常吃的有饅頭、烙餅、水餃、面條、大小米飯、煎餅、豆包、饣合饣各、烙糕、散壯、粘糕等。
城鄉(xiāng)食用的蔬菜有蔥、蒜、茄子、西紅柿、黃瓜、青椒、白菜、甘蘭、韭菜等。因大棚的發(fā)展,冬夏都吃到各樣鮮菜。在農村傳統(tǒng)咸菜還不減當年,莖、葉、疙疸、羅卜都可腌制,生食、切條、熬、煮、燉、炒皆可,尤其用老磁缸腌制的芥菜疙疸,在一些鄉(xiāng)村農牧民中迄今冬夏都是不可缺少的下飯傳統(tǒng)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