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天門中秋節(jié)習俗
成禮桑
中秋節(jié),農(nóng)歷八月十五。按二十四節(jié)氣,“立秋”即表示季節(jié)進入了秋季?!叭虑锕饨褚拱搿?,八月十五日恰好居秋季之正中,所以稱“中秋節(jié)”。八月為秋季第二個月,故亦稱“仲秋節(jié)”,又因此日月圓而分外明,故又稱“月節(jié)”、“佳節(jié)”。
在天門,中秋節(jié)家家戶戶吃月餅,并把月餅互贈親戚朋友,特別是女婿要去岳父家贈送月餅,成為一種傳統(tǒng)習慣,世代相傳。
清未、民國時期,八月十五這天,早晨,各家各戶多以糯米作湯元為早點。晚上祭月、拜月、賞月是連綴進行的,一般人家都需在露天的場所擺供桌,上置月餅、西瓜、香瓜、棗子等各樣鮮果品,先拜天上的月亮,按古人關于“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習慣做法,拜月的主持者必須是家庭的主婦,要等家庭中的女性拜月之后,男人們才能去賞月。賞月時全家人無論是年邁的老人,還是天真的稚童都圍坐在一起,看月亮,說嫦娥,道吳剛,話唐明皇夢游月宮,猜迷語,飲美酒,吃月餅、瓜果,“守月花”、望開“天門”,就成了人們生活中一種平時難得的樂趣。
從前,在天門,中秋節(jié)是小朋友們向往的節(jié)日之一。闔家團圓,其樂融融,還可以吃上享有盛名的“子雞燒板粟”,這是一道具有節(jié)日標志性的菜肴,這天餐桌上不可或缺。還有吃月餅、“守月花”,更令小朋友們神往。
說到“守月花”,必須提及為小朋友們所喜愛的“雞頭包”和菱角。
立秋前后,雞頭包、菱角便上市了。天門的街頭巷尾傳來“雞頭包——菱角!雞頭包……”的叫賣聲。十一二歲的男孩子,有的用荷葉扎成一頂近似戲臺上的帽子戴在頭上;有的把荷葉中心荷梗處裁去,形成中空,套在肩上形同披肩;有的把荷葉扎在腰間,遮住露腚的短褲。這些孩子臂挎藤編的籃子,籃子里滿是雞頭包、菱角。一個個赤膊、赤足,身上曬得黑黝黝的,掛不住滴溜溜的水珠。城里城外的青石板街石,被正午的驕陽曬得灼熱烤人,叫賣的孩子神氣地穿行在街市間,赤腳“嗒、嗒”地行進在青石板上……孩子們的叫賣聲,充滿荷鮮、稚嫩與靈氣。
中秋節(jié)這天,無論大家、小戶,都要大包小包地買來雞頭包、菱角,晚上一家人在月光下“守月花”,捶雞頭包,吃菱角。享受節(jié)日的歡樂,享受人生的美好。
雞頭包,本名芡,亦稱芡實。芡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葉圓盾形,浮于水面,煞是好看。子實成熟時,周身密生銳刺,形同雞頭,人們俗稱雞頭包。子實成球形,有黑色,有黑褐色,還有褐色、白色相間者,稱花雞頭包。子實的外殼一般都很堅實,食用時要用小釘捶、秤砣等捶擊,去掉外殼食用其間的漿果。雞頭包除供食用或釀酒外,還是一味主治脾虛泄瀉的中藥。
天門的菱角,按種屬有家菱和野菱之分;按形態(tài)則有兩角菱和四角菱之分。一般來說,家菱比野菱要大,而野菱比家菱口感要好。
中秋節(jié)晚上,吃月餅“守月花”,何以還要吃雞頭包和菱角呢?
這就要說到“守月花”了?!笆卦禄ā辈⒉幌翊竽耆貧q是一種定俗,但對于小朋友們來說,卻是認真的。原來,小朋友們還在“咿呀”學語的時候,奶奶或者外婆就開始講天上的牛郎、織女;月里的嫦娥、白兔;還說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晚上,守著、望著那輪銀輝撒大地的明月,忽然“天門大開”,天上便現(xiàn)出奇異景象:龍車鳳輦,鮮花萬叢,旗幡招展,巡天而過……當然,要看到這般景象,“守月花”時,可千萬別睡著了!
于是,中秋節(jié)晚上“守月花”,便有了捶雞頭包、吃菱角的習俗,小朋友們以為這樣可以驅(qū)逐睡意,堅持守到“天門大開”??墒?,孩子們無一例外地沒能守到月花,原因是口里銜著菱角睡著了……
爺爺、奶奶們年年這樣哄著孩子們,孩子們成了爺爺、奶奶,又繼續(xù)這樣哄著第幾代的孩子們……一代一代美好地繼續(xù)著!
新中國建立后,人們對中秋之夜,祭月、拜月、“守月花”、望開“天門”的禮俗,較舊時淡化了許多,但賞月的習俗卻更加盛行起來。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人們的生活像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每年中秋賞月時,人們由天上的月亮聯(lián)想到人事的團圓,因此家庭團聚,團圓是中秋節(jié)的中心話題。遠在國外留學,或在外省工作、打工的子女都用手機、電話、網(wǎng)絡紛紛給家中發(fā)話,祝愿父母、兄弟、姐妹身體健康,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