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舞蹈肉蓮花
迎蕊
土家族舞蹈“肉蓮花”最先只是在田間地頭勞作休息時表演,或者在喜慶日子隨意找個空地進行。由于長期受土家花燈的影響,發(fā)展到后來,便逐漸與花燈交融,演變?yōu)橐豁椉后w伴唱、群體伴奏、群體伴舞于一體的民族體育舞蹈藝術(shù)。
在貴州省以沿河土家族自治縣沙子鎮(zhèn)一帶為中心,延展到黔東北德江、印江、思南等土家族聚居山區(qū)的廣袤地帶,有一種集民族體育運動與民族歌舞藝術(shù)為一體的群眾性活動項目――“肉蓮花”。它形成于清朝光緒年間,由沿河縣沙子場土家族民間藝人楊通朝所創(chuàng),是土家族先民――古代巴人軍事樂舞遺風(fēng)的延續(xù)和演變,是土家人傳統(tǒng)文化和性格特征的集中體現(xiàn)。
土家族舞蹈“肉蓮花”最先只是在田間地頭勞作休息時表演,或者在喜慶日子隨意找個空地進行。由于長期受土家花燈的影響,發(fā)展到后來,便逐漸與花燈交融,演變?yōu)橐豁椉后w伴唱、群體伴奏、群體伴舞于一體的民族體育舞蹈藝術(shù)。從藝體項目特性上看,由于其活動時身心輕松愉快,富有趣味性,能達到休閑娛樂目的,可將之歸于自娛自樂類;又由于其動作較簡單、強度適中,堅持長期舞練,有增強體質(zhì)、預(yù)防疾病的目的,可將之歸于健體養(yǎng)生類;再由于該項目動作連貫穩(wěn)定、熟練靈巧,源于土家族原生態(tài)歌舞,悅?cè)硕?,具有鮮明的民族體育表演性,還可將之歸于表演類。
“肉蓮花”追求形體和精神的同步發(fā)展,具有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強調(diào)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融的極高境界。
可以說“肉蓮花”是男性獨有的運動性舞蹈。它不受人數(shù)、場地、時令限制,剽悍的土家漢子不管嚴冬酷暑,均只穿一條短褲,赤裸上身,雙手叉開五指,交錯在身上用力拍打每塊肌肉和關(guān)節(jié)。邊舞邊唱,發(fā)出富有節(jié)奏和韻律的響聲,表現(xiàn)出強壯體格和男性的陽剛之美,還借這種拍打肉體的清脆節(jié)奏聲和伴唱各種民間小調(diào),抒發(fā)心中歡樂奔放的情感。
“肉蓮花”的拍打節(jié)奏分四四拍或四二拍,基本動作分“上九響”、“下九響”,因而又被稱為“蓮花十八響”。
“上九響”包括拍頭、雙肩、雙肘、雙腕,加上擰指和擊掌;“下九響”包括拍脖后、左右胸、腹、雙腿、雙膝、腳背?!叭馍徎ā本毩?xí)要訣是“上動下不動”、“下動上不動”。“上動下不動”是以腰為界,晃肩、動頭;“下動上不動”是扭臀部、晃小腹。同時,也吸收了一些土家花燈身段作為舞蹈的基本造型,如“水牛閃桿”、“嫩狗崽扒灰”等等。
跳的步伐則是以“慢大步”、“外八字腳”、“穿花步”、“線扒子”等為主。表演時唱詞隨意,唱腔與節(jié)奏韻律響亮而清脆,動作激烈威猛、氣勢雄壯而腳步靈活;其音樂柔和細膩,伴奏明亮輕快,伴舞豪放粗獷。
從內(nèi)容到形式,極具民族性、體育性和觀賞性,自始至終都讓我們感受到生動活潑的生命流動和天然自成的和諧情趣。既通過歌舞,達到了藝術(shù)追求的審美,又通過運動,揭示出了土家族人民對生命內(nèi)涵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