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喪葬習(xí)俗(4)
涼城無愛
墳?zāi)?/STRONG>
合畝制黎區(qū)和白沙南開、昌江王下、東方江邊等地,有樹木陰密的墓山。即同一個祖宗譜系共有的墓山,平時墓山樹木不許砍伐,在埋葬死人的時候,才開路砍樹。墓山有正常死亡人的和非正常死亡的。其他地區(qū),有祖宗留下來的墓地。
下葬時,先由奧雅挖三鋤定墳,眾人隨著挖墓穴。穴位按地勢方位安排,墳首向著流水源頭。墳穴一般深1.5米,寬1米。墳穴挖好后,奧雅用樹葉掃穴,意為把活人的靈魂從穴中招回,讓死者安息。合畝制地區(qū)先下棺后入殮。在蓋棺前,揭開蓋氈,讓親屬瞻仰死者遺容。蓋棺后,奧雅站在墳穴前,呼喊死者的名字和點祖宗前輩死人的名譜,要求他們把死者領(lǐng)回去。參加送葬人員,把自己不吉利的事情和兇兆等災(zāi)難,以拋樹葉方式往墓穴中的靈柩投放,表示讓死者把災(zāi)難帶走,活人平安。然后奧雅往墳穴蓋土,眾人隨之把土填墓穴。墳式長形,高出地面70厘米左右。
將靈架放在墳?zāi)股?,上面左右呈“^”形蓋上茅草,表示給死者蓋了新房子。此后,墳?zāi)共辉S動土和砍伐草木。沿海一帶的哈方言,人死后挖墓穴,由“三伯公”帶著將奉香爐的兒子到祖宗墓地上“問土”,意思是死者埋葬在哪一位置。先由“三伯公”念咒語后,“孝子”將蛋向地上摔去,雞蛋破了說明同意埋葬此地,如雞蛋不破,另選位置。在雞蛋摔破的位置,先由“三伯公”用鋤頭連挖3下,然后才由眾人按這個位置挖穴。
沿海和平原地區(qū)墓地的墳式呈錐形,高1.5米左右,立墓碑。每年清明節(jié),有掃墓習(xí)慣。合畝地區(qū)喪俗,埋葬人挖墳穴的鋤頭,鐵鍬等工具,不許放進(jìn)河里洗,要拿回放在喪家,治喪期滿后才拿去河里洗后才能帶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