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巴尼亞人名
穎初氏
阿爾巴尼亞的全稱為阿爾巴尼亞共和國(英語:The Republic of Albania,阿爾巴尼亞語:Republika e Shqip?ris?)。國土面積為2.87萬平方公里。位于東南歐巴爾干半島西岸。北接南斯拉夫,東北與馬其頓相連,東南鄰希臘,西瀕亞得里亞海和伊奧尼亞海,隔奧特朗托海峽與意大利相望。海岸線長472公里。山地和丘陵占全國面積的3/4,西部沿海為平原。截至2005年7月,人口為356.31萬。其中阿爾巴尼亞族約占總?cè)丝诘?8%,希臘族2%,其余有馬其頓族、黑山、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族等。約有70%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20%信奉希臘東正教、10%信奉羅馬天主教。阿爾巴尼亞語為官方語言。
阿爾巴尼亞人的祖先是伊里利亞人,公元前二千年以前就已經(jīng)在該地生活。公元前2世紀(jì),成為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公元4世紀(jì)末前后,被東羅馬帝國和斯拉夫人占領(lǐng)。公元9世紀(jì)以后,分別受到拜占庭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塞爾維亞王國和威尼斯共和國的統(tǒng)治。1190年建立獨(dú)立的封建制公國,1415年遭土耳其入侵,被土耳其統(tǒng)治近500年。到18世紀(jì),在阿爾巴尼亞人聚居區(qū)周圍逐漸形成了兩個民族群體,并形成不同的書面語言,居住在什昆河南部的托斯卡人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由于地理和交通條件較好,所以經(jīng)濟(jì)文化較為發(fā)達(dá)。19世紀(jì)下半葉,阿爾巴尼亞的民族解放運(yùn)動日漸高漲。1912年11月28日,第一次巴爾干戰(zhàn)爭后,阿爾巴尼亞在奧匈帝國的扶植下宣布獨(dú)立。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被奧匈、意、法等國軍隊(duì)占領(lǐng)。1920年,再次宣告獨(dú)立。1924年,成立資產(chǎn)階級政府。1925年,成立共和國。1928年,改行君主制,索格(Zogu,1928~1939)為國王。1939年4月,意大利入侵。1943年,德國法西斯侵入。1944年11月29日,在恩維爾·霍查(Enver HOXHA,1908~1985)為首的阿爾巴尼亞勞動黨的領(lǐng)導(dǎo)下,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戰(zhàn)爭取得勝利。1946年1月11日,阿爾巴尼亞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1976年,修改憲法,改稱為阿爾巴尼亞社會主義人民共和國。1991年4月,通過憲法修正案,改國名為阿爾巴尼亞共和國。
阿爾巴尼亞人姓名一般由本人名和姓氏兩部分組成,名在前,姓在后,如詩人西雷·莫斯(英語:Hile MOSI,阿爾巴尼亞語:Hil? MOSI,1885~1933);也有人在本人名和姓氏之間加入父名,如教師貝貝·杜德·卡布納拉(英語:Babe Dud KARBUNARA,阿爾巴尼亞:Bab? Dud? KARBUNARA,1842~1917);還有一些人使用先輩的名字,并在前輩的名字后面加上“普拉庫”(plaku,意為“年老的”),而在小輩的名字后面加上“伊柳”(i Riu,意為“年少的”),如詩人小加夫里爾·達(dá)拉(英語:Gavril Ndre DARA,阿爾巴尼亞語:Gavril DARA i Riu,1826~1885)與其父親同名同姓,所以其名字后面有“翻譯”(i R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