淶源梆子
愛魁氏
淶源梆子風(fēng)格介于山西梆子和河北梆子之間,曲調(diào)較簡單,淶源方言味道濃,是山里人自娛自樂發(fā)展和流傳下來的,其中保留有很大部分的古老節(jié)目,原始古樸、粗獷豪放、詼諧活潑,泥土氣息濃郁。
鄉(xiāng)村唱戲,從內(nèi)容上說,與正本大戲有區(qū)別的是祭臺戲和社戲:
祭臺戲
淶源幾乎村村有戲臺,新開一個臺口,唱大戲前必先"祭臺"。由演員扮演"煞神",率四位"靈官"追殺一披發(fā)女鬼,從臺上追至臺下,煞神手持一白公雞擰下雞頭,向臺下滴灑雞血,鳴炮慶祝,玉皇大帝、關(guān)公、閻君等懷揣神像祈求平安吉祥。
神戲
一般在新建戲臺或廟會頭一天上演。神戲過后方唱正本大戲。神戲的唱法是:三通鑼鼓響畢,五人登臺,天官道:"遠望一棵槐,槐上掛金牌,金牌寫大字,天官賜富來。"狀元道:"斗大黃金印,天高拜玉堂,不讀萬卷書,焉能伴君王。"三位老道劉曰:"四北天角一塊云,上邊罩著蓮花盆,千萬馬上不去,單等慈悲行善人。"之后正本戲開始。如逢正月十五唱神戲,一些人還往戲臺上扔錢,算作布施。
從唱戲的時機上說,有秋報戲、祈雨戲、閑戲和廟會戲。
秋報戲
若莊稼長勢好,白露和立秋之間擇吉日,請戲班子唱大戲三日,以謝五谷神靈。
祈雨戲
天旱,有的村于六月十三"龍王節(jié)"唱大戲。戲未唱畢即來雨,人們管這叫"干謝降"。
閑戲
正月、二月農(nóng)閑時,配合社火。此時戲班攆臺口,戲價高于平時。此時是唱戲看戲的黃金季節(jié),是戲班子亮名角兒的時機,也是山鄉(xiāng)兩年男女相識的機會。
廟會戲
在淶源流行啟廟就啟戲,俗稱"死臺口戲"。山鄉(xiāng)人們一是看戲、二趕廟進香火、三串棚行子購物,一舉三得。
在橫嶺子自然保護區(qū)內(nèi)的一些小山村,山民白天干活,晚上則換上行頭,涂彩畫臉,在村頭樹下“自娛自樂”。若誰家去了客人,村人也會以唱戲待客,有時客人坐在炕上吃飯,村人在地下為客人唱戲,以示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