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不是省油的燈”來歷(2)
懸疑情
“冷卻水套”方法沿用至今
早期的省油燈冷卻水套多為封閉式,注水口只是一個或兩個小孔,后來又發(fā)展成簡易的直口,注入清水時就方便多了。宋代時,省油燈水套的注水口被做成規(guī)范的漏斗狀。元代以后,有些水套的上蓋兒被去掉,成敞開式的雙池省油燈具,更方便使用。但省油燈的功能和構(gòu)造原理與唐代最初發(fā)明時,幾乎沒有變化。這期間,年代的跨越逾千年。仿佛祖先的智慧使這小小的省油燈從最初一發(fā)明,便已經(jīng)被完善得令后人無法再突破。在邛窯創(chuàng)燒省油燈盞那個時候,歐洲還處于中世紀的黑暗時代,只有中國人的生活才這么精致。
今天省油燈雖然已被歷史淘汰了,但“冷卻水套”這種降低油溫的方法,至今仍是金屬熱處理工藝中降低油溫的有效方法。
在1984年出版的《四川古陶瓷研究》一書中,有四川大學博物館陳德富經(jīng)多次實踐論證寫成的《邛窯省油燈研究》。文中提出,“我國唐宋時代邛窯的陶瓷工匠們,創(chuàng)造了能減少油耗的陶瓷省油燈,平均能省油8—14 %,個別的可達20 %以上。這無論在我國還是在世界科學技術(shù)史上,都堪稱是一項很有意義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p>
早在唐宋時期,邛窯的工匠們就通過長期的生活實踐,制造出陶瓷省油燈,為節(jié)約能源開了先河,暗合現(xiàn)代的氣體分子運動的物理學理論。
詞語釋義
“不是省油的燈”這句成語,在全國東西南北中流行了上千年。大意是非同一般,不簡單。如指某人“不是省油的燈”,褒者,意指精明,干練,有根底,有來頭,主意多,智慧高;貶義,暗指某人攻于心計,奸狡圓滑,老謀深算,不好對付,不甘寂寞,從不吃虧,貫于損人利己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