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安仁立春開耕習俗
素懷君
地處湘南腹地的安仁縣有著深厚的農耕文化傳統(tǒng),據(jù)說使用耕牛犁田種地做法,最早就是來源于安仁這個地方。
相傳炎帝神農帶領他的八個隨從和玉帝所賜神狗進入安仁,看到遍地都是豐富的藥材資源,而且很多藥材在別處都沒有,他們異常的高興,于是忙于嘗百草,識藥性,救治黎民百姓。
一天,他們來到熊峰山上采藥,只見半山腰的古樹叢中有一頭高大威猛的黃牛躺在地上,看見神農一干眾人到來,就對著他們發(fā)出痛苦的哀鳴聲,神農知道必有緣故,就帶著隨從和神狗去察看究竟,原來這牛四腿腫脹得水桶般粗大,無法站立,料想是摔折了腿所致。神農就馬上從林中采來一把草藥,搗碎后敷到牛腿上,約莫半個時辰那牛就站了起來。神農他們就又往山頂攀爬去,去尋找傳說中的千年靈芝,不想到那黃牛也趕忙緊跟了上來,亦步亦趨,一直跟到山頂,從此,大家看見神農他們的隊伍中又多了一頭頗有靈性的神牛。
又是一個春天的早晨,天剛剛放亮,神農就整理好行裝,趕往另外一處地方去采藥,途中笠斗嶺(今神農廣場)時,看見一群山民正緊緊圍在一起干活,看上去十分吃力,神農他們感到很奇怪,就走近去看個仔細,一打聽,原來是在開墾土地準備播種。
看著大家干活這么辛苦,神農要隨從們想辦法幫助山民排解困難,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提出各種各樣的辦法,站在他身邊那神狗蹦蹦跳跳,神牛連連發(fā)出“鉾鉾”之聲。神農若有所思,就從樹林中砍下幾根樹枝,削成一套尖銳器物,又砍下一捆藤蔓,三五下擰成藤圈,再用一根藤蔓把那套尖銳器物和藤圈連接上。正在大家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時,只見神農把藤圈往神牛背上那高聳處一放,那神狗更是心領神會,就歡快的走在神牛前面,引導著它往前走,那尖銳器物所到之處,堅固的土地就被翻開成一壟一壟,不一會,一大塊山地就開墾好了,目睹此情此景,眾隨從和山民們連連叫好。
歷盡千百年改進,就有了我們后來見到的耕牛拉著鐵犁耕田種地的方式。盡管科學不斷發(fā)展,耕種方式不斷變化,這里的人們始終銘記著神農和他的神狗、神牛的無量功德,每年春天播種季節(jié)來臨時,各家各戶往往都會在立春這一天舉行祭祀儀式,由家中男性老農端著茶盤盛上的一碗米飯、一碗豬肉,虔誠三叩首,再焚香燒紙,行敬奉神農和神牛、神狗之禮,主人家都會夾上三大豬塊肉犒勞自己家的狗,同時,還要“請”出年前已經收藏的犁、耙和牛栮,用紙錢逐一去熏一遍。
鄉(xiāng)村則是要擇一吉日,舉行隆重的開耕儀式,緬懷神農,敬奉先祖,拉開當?shù)剞r村春耕的序幕,這一習俗一直流傳到現(xiàn)在。
近十多年來,安仁縣每年舉辦的神農文化節(jié)(趕分社)暨油菜花節(jié),舉行開耕儀式是其中的重頭戲,屆時,十里八鄉(xiāng)的老鄉(xiāng)們紛紛趕到現(xiàn)場,吹起嗩吶,敲起鑼鼓,舞起長龍,歡慶這一時刻的到來。鄉(xiāng)親們按照當?shù)氐膫鹘y(tǒng)習俗舉行祭拜儀式,在田邊會擺開長桌,放上犧牲和五谷,焚香鳴炮,由推舉出來的尊者或長者宣讀祭文,祭文內容主要是緬懷神農豐功偉績,稱頌神狗、神牛對人類的大德,寄托一年美好希望。隨后,往往選擇當?shù)刈钍煜まr活的老農,給最健碩的耕牛戴上紅花、掛好犁具下到一塊水田里開耕,這時候,頭帶斗笠、身披蓑衣的老農手握犁把,揮動牛鞭,驅動耕牛奮蹄向前。犁鏵翻起肥沃的泥土,激起陣陣水浪,也將的開耕儀式帶入了高潮。在古風古韻的開耕儀式中,農民朋友犁下了一年中的第一壟稻田。(張揚踐)
耕,《正字通》釋義,治田也?!墩f文》釋義,按人耕曰耕,牛耕曰犁。耜耕是指用耒耜耕作。耒耜(拼音:lěisì)是中國傳說中由神農氏發(fā)明的中國最早的兩種翻土播種用的農具。《易經·系辭》說,神農“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抖Y·含文嘉》說,神農“始作耒耜,教民耕種”。
立春是二十四個節(jié)氣中的第一個節(jié)氣,也是一年農事開始的象征。春分節(jié)舉行開耕活動,是人們?yōu)榧o念炎帝神農氏始作耒耜,教民耕種的偉大功績而傳承下來的儀式。在傳統(tǒng)的農業(yè)社會里,政府通過一系列迎春禮儀向百姓勸耕,百姓也通過迎春禮儀祈愿一年風調雨順,萬事順遂,從而又形成了許多與勸耕禮儀相關的民間俗信。各地立春日勸耕習俗的演變,實際上了反映了中國傳統(tǒng)農事節(jié)日及其習俗形成、發(fā)展的軌跡。
安仁縣地處湖南省南部偏東,郴州市北部,與炎陵縣(原酃縣) 接壤。安仁本地勸耕習俗已流傳千年,極具特色。傳說炎帝神農在這一帶發(fā)明農具、開田教耕、始嘗百草,安仁因以得風氣之先,尤為隆重。為紀念炎帝神農氏始作耒耜,教民耕種的偉大功績,安仁民間自古傳承春分節(jié)舉行開耕祭祀活動的儀式,同時集會祭神交易衍生出“趕場”這一安仁特色?!办肷缟瘛迸c“趕場”的結合,產生了“趕分社”民俗,延續(xù)過千年。安仁趕分社活動的主要內容是祀神祈谷、集會結社、趕場交易、吃藥下田?!摆s分社”按安仁方言來說,趕”是說不分男女老少、不分貧富地位,都把手上的事暫放一邊,春分之際再忙也要分身趕到縣城祭祀社神(炎帝神農),熟人生客聚會見面,交易谷種農具、中草藥材,交流農事經驗、保健方法?!胺帧痹x即春分,另一層意思,指這個日子無論大人小孩都能“分(交換)”點東西;“社”也有一層意思,指在這個日子結隊成群去集會祭神交易?;顒訒r間春分前后3天,吃藥膳后開田春耕春種。
隨著現(xiàn)代農業(yè)的發(fā)展,農業(yè)種植方式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傳統(tǒng)的農耕方式已向高科技的機械化轉變,機耕、機播、機收、飛防等逐漸取代了人工勞作。但作為民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安仁趕分社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2016年11月30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安仁“趕分社”作為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擴展項目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近年來,安仁縣積極走“農業(yè)+文化+旅游+脫貧”深度融合的發(fā)展之路,探索出一條文化旅游扶貧的路子,大力發(fā)展特色農業(yè)和生態(tài)文化旅游,把安仁“趕分社·油菜花”節(jié)打造成為安仁旅游的一張亮麗名片。節(jié)日期間除舉行的神農藥祖祭祀活動、開耕儀式、中草藥交易、商品博覽會等傳統(tǒng)活動,更增加了草藥燉豬腳品鑒會、米塑大賽、經貿洽談會、攝影大賽、徒步穿越等創(chuàng)新型主題活動,使這一千年習俗今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