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慶鳥節(jié)吃“鳥飯”(2)
陽光的暖冬
這些都是延慶的寶
金雕 Aquila chrysaetos
保護級別: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
形態(tài)特征:體大(85厘米)的濃褐色雕。頭具金色羽冠,嘴巨大。飛行時腰部白色明顯可見。尾長而圓,兩翼呈淺"V"形。
所屬類群:大型猛禽
分布區(qū)域:生活于多山或丘陵地區(qū),特別是山谷的峭壁以及筑巢于山壁凸出處。棲息于高山草原、荒漠、河谷和森林地帶。
食物:主要捕食大形的鳥類和中小型獸類。
白頭鶴 Grus monacha
保護級別: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
形態(tài)特征:體長約90厘米,體重約3.5公斤,體型嬌小,性情溫雅,機警膽小,不易馴養(yǎng)。它除了額和兩眼前方有較密集的黑色剛毛,從頭到頸是雪白的柔毛外,其余部分體羽都是石板灰色。
所屬類群:大型涉禽
分布區(qū)域:棲息于河口、湖泊及沼澤濕地
食物:食魚類、甲殼類、多足類、軟體動物、昆蟲以及小麥、莎草科植物等。
黑鸛 Ciconia nigra
保護級別: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
形態(tài)特征:體長約為100cm,上體從頭至尾包括翼羽呈黑褐色,有金屬紫綠色光,頦、喉至上胸為黑褐色,下體余部純白色。虹膜為褐色或黑色,嘴、圍眼裸區(qū)、腿及腳均朱紅色。
所屬類群:大型涉禽
分布區(qū)域:棲息于河流沿岸、沼澤山區(qū)溪流附近。
生活習性:夏天在中國北方繁殖,秋天飛往南方越冬。遷飛時結(jié)群活動,平時則單獨活動,繁殖季節(jié)成對活動。
食物:黑鸛覓食處水深5~40cm左右,以魚類和螺類為食。
大鴇 Otis tarda
保護級別:國家Ⅰ級重點保護動物
形態(tài)特征:雄鳥體長為75—105厘米,兩翼展開達2米以上,體重為10—15公斤,體形粗壯,頸長而粗,腿粗而強,腳上有3個粗大的趾,很適于奔走。雄鳥下頦的兩側(cè)還生有細長而突出的白色羽簇,狀如胡須。雌鳥體形較小,體長不足50厘米,體重不到4千克,喉側(cè)也無胡須狀物。
所屬類群:大型陸禽
分布區(qū)域:棲息于開闊的平原、干旱草原、稀樹草原和半荒漠地區(qū),也出現(xiàn)于河流、湖泊沿岸和鄰近的干濕草地,特別是在冬季和遷徙季節(jié)。
生活習性:飛行時頸、腿伸直,兩翅平展,兩腿向后伸直于尾羽的下面,翅膀扇動緩慢而有力,飛行高度不算太高,但飛行能力很強,在遷徙的途中常采用翱翔的方式,所以它也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飛行鳥類之一。
食物:主要吃植物的嫩葉、嫩芽、嫩草、種子以及昆蟲、蚱蠓、蛙等動物性食物,特別是象鼻蟲、油菜金花蟲、蝗蟲等農(nóng)田害蟲,有時也在農(nóng)田中取食散落在地的谷粒等。
戴勝 Upupa epops
保護級別: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
形態(tài)特征:體長260—310厘米,體重50—90克,頭頂有醒目的羽冠,平時褶疊倒伏不顯,直豎時像一把打開的折扇,隨同鳴叫時起時伏。嘴細長往下彎曲。頭頂羽冠顏色為棕紅色或沙粉紅色,具黑色端斑和白色次端斑。頭側(cè)和后頸淡棕色,上背和肩灰棕色,下背黑色而雜有淡棕白色寬闊橫斑。
所屬類群:攀禽
分布區(qū)域:棲息于山地、平原、森林、林緣、路邊、河谷、農(nóng)田、草地、村屯和果園等開闊地方,尤其以林緣耕地生境較為常見。
生活習性:飛行呈大波浪狀,體態(tài)輕盈,頗為壯觀。若遇敵害,從尾脂腺分泌出一種黑褐色油狀液,氣味極其惡臭,定使來犯者掩鼻而逃。多單獨或成對活動。常在地面上慢步行走,邊走邊覓食,受驚時飛上樹枝或飛一段距離后又落地,飛行時兩翅扇動緩慢,成一起一伏的波浪式前進。停歇或在地上覓食時,羽冠張開,形如一把扇,遇驚后則立即收貼于頭上。
食物:是有名的食蟲鳥,大量捕食金針蟲,螻蛄、行軍蟲、步行蟲和天牛幼蟲等害蟲,大約占到它總食量的88%。在保護森林和農(nóng)田方面有著較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