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南京辭舊迎新過年習(xí)俗
以寒
通常迎接新年大約始于臘月廿三“送灶”,往后年味愈濃,正月初五之后有所趨淡,很快又轉(zhuǎn)入喜迎正月十五元宵佳節(jié)的新高潮。千百年來,祈求家庭美滿、民眾幸福和天下太平,乃廣大民眾辭舊迎新的重要文化內(nèi)涵。這一富有喜慶吉祥色彩的年俗習(xí)尚,始終受老南京人重視。
秦淮人家源遠流長的迎春文化
辭舊迎新作為華夏民族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各地形式多樣,源遠流長。史載南京早在六朝初期,便有辭舊迎新歲時習(xí)俗了。定都于此的歷代朝廷,大都建立有較為嚴(yán)格的典章制度。南朝伊始,農(nóng)歷正月初一成了百姓的盛大節(jié)日。由于人口遷徙等原因,各地習(xí)俗在此相互交融影響。在經(jīng)歷隋唐之后,宋代南京的年俗活動又變得更為熱鬧起來。終老于此的王安石在《元日》中詩嘆:“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fēng)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笨胺Q當(dāng)時節(jié)景的生動寫照之一。
朱元璋定都南京后,積極營造盛世氛圍。他倡導(dǎo)除夕張貼春聯(lián),還將元宵燈節(jié)活動由南宋時期的六天延長至十天,并留下了不少相關(guān)的軼聞典故。據(jù)《明實錄》《大明會典》等載,那時每逢正月初一,朝廷都要舉辦大典、盛宴,百官朝賀以示重視。晚明文人顧起元《客座贅語》記述:“歲除歲旦,秣陵(今江蘇南京)人家門上插松柏枝、芝麻秸、冬青樹葉,大門換新桃符,貴家房門左右,貼畫雄雞。”清代學(xué)者甘熙《白下瑣言》稱:“新歲人家更易春聯(lián),自明初始?!蔽羧恕督鹆觌s志》《中華全國風(fēng)俗志·南京采風(fēng)記》等文獻中,也有一些當(dāng)?shù)毓?jié)俗記載。
從《金陵瑣事》《金陵歲時記》等典籍中可知,像春聯(lián)、門神、年畫、黃錢(注:多為長方形紙質(zhì),上繪天官、財神等畫像)、紙馬、爆竹、賀柬、恭喜包(注:類似“紅包”)、燈謎,打春(注:人們敲擊腰鼓逐疫等)、送燈、“老鼠娶親”(注:亦稱“嫁鼠娘”“嫁鼠女”),歡喜團(注:用糯米制成的糖團)、茶泡(注:將鹽漬白芹芽,并雜以胡桃仁、松子仁、荸薺等用作茶飲)、饦鑼(注:一種餡為紅糖的面食)、元寶蛋(注:類似茶葉蛋)、春卷、什錦菜(注:即將白芹、胡蘿卜、金針菇、木耳、冬筍、油干等十多樣蔬菜分別炒熟,再加入麻油拌成)、“年年有余”(注:即紅燒鰱魚)等諸多年俗符號與構(gòu)成元素,從不同方面凸顯了老南京新年節(jié)俗的鄉(xiāng)土特色。而民間流傳的風(fēng)俗諺語,如“除夕的火,元宵的燈”“過了正月半,大家尋事干”等,則從另一側(cè)面反映了當(dāng)?shù)孛耖g文化與民俗活動的軌跡……
漸進高潮的歲尾“忙年”風(fēng)俗
進入“臘八”后,昔日南京人家就要開始準(zhǔn)備年貨了,通常在臘月廿三四日舉行“送灶”儀式。相傳灶王爺是奉天上玉帝圣旨下凡人世灶間,負責(zé)掌管各家各戶灶火、記載吉兇禍福的,因此人們要將自家廚間布置得嚴(yán)整清潔,在灶王神像(龕)前的神情十分虔誠,祈求其“上天言好話,下界降吉祥”,保佑全家乃至整個家族來年能有好兆頭。
“送灶”和除夕晚上“迎灶”時,各家杜絕吵鬧打罵,以免讓灶王爺知道了不開心。舊有諺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而老南京素有“男主外、女主內(nèi)”習(xí)尚,故認為由婦女主祭灶亦無可非議?!八驮睢敝?,各家各戶陸續(xù)要開始打掃自家房屋、院落衛(wèi)生,除塵(諧音“陳”)去灰(諧音“晦”),為辭舊迎新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氛圍。最后再將塵圾清掃到門外,討個“聚財”口彩。撣塵前后還要潑灑一次水,旨在留住財氣。
昔日南京無論男女老幼,新年來臨前夕都要洗澡、換洗衣裳,理發(fā)、洗頭亦是不可或缺的事情,豈能從“頭”開始晦氣?沒條件洗澡的人除夕晚睡前也要用熱水泡個腳。若哪家不撣塵、誰人不修發(fā)(注:舊有諺云“正月不剃頭”)或不換洗衣服的話,就會讓人感覺邋遢、不吉利,可謂“從頭臟到腳”“一臟臟一年”。
除夕之際,各家要張貼春聯(lián)、門神,有的還貼掛年畫、窗花和“?!弊值?,甚至備好蠟梅、水仙、天竺等應(yīng)景花卉,作為歲朝清供……藉以鎮(zhèn)邪去災(zāi),祈盼福、祿、壽、喜、財臨門。晚餐前各家各戶都要祭祖敬老,以報答祖德和上人的養(yǎng)育之恩,否則會被視為大逆不道。全家人圍桌團坐聚飲,由最長輩者端坐上席,眾人不能坐成“烏龜席”(注:即桌子兩側(cè)各坐2人,上、下席位各坐1人),不要將筷子豎插在飯菜碗上(注:這是祭祀逝者的做法),也不能用筷勺敲擊鍋臺或碗碟(這樣如同乞討)等,否則有得罪灶王爺或冒犯長者之嫌。
晚飯后一家人圍爐烤火聊天,不應(yīng)將守歲燈燭弄滅,也不要獨自外出。因為當(dāng)晚一些人家會在戶外焚燒冥錢祭祖。相傳孤魂野鬼這天晚上亦會在外四處游蕩,人們獨自出門會被其纏身而不吉利。此間老人還會喝上些“洪福齊天”湯(以紅棗、福建蓮子、荸薺和天生野菱煮成),賞給小孩壓歲錢驅(qū)邪保佑平安、傭人辛苦錢(因要“好事成雙”,忌發(fā)單數(shù))。各家烹制的紅燒鰱魚,放到正月初五之后才能下筷食用。除了寓意“年年有余(魚)”,據(jù)說擺在桌上的鰱魚眼對視自家宅中的正門,還可用來看家防鬼呢!
老城南繁瑣的新年宜忌民俗
昔日新年時辰一到,各家各戶要在戶外燃放爆竹,熱熱鬧鬧地恭迎新春。早晨起床后,“卑幼拜尊長,童仆拜主人,歡聲滿堂”,這既是具有家教素養(yǎng)的基本表現(xiàn),也是聯(lián)絡(luò)親人情感的重要方式。舊時已婚女性都在夫家過除夕,新年以后,女婿要攜帶妻兒前來給岳父丈母拜年。
百姓“出門必迎喜神”,還會挨家給長輩尊者拜年。赴首戶人家拜年時,應(yīng)注意其姓氏諧音含義,一般不最先到諧音為“輸”“霉”“喪”之類的姓氏人家。如逢面先稱“老蘇(諧音‘老輸’)”“老梅(諧音‘老霉(氣)’)”,再致賀一聲“恭喜發(fā)財”,那該有多尷尬呀!“市肆傭保休業(yè),往來亦莫不拜年”。
大年初二以后,各家各戶大多要串門走親戚等,請吃或吃請了(俗稱“吃春酒”)。通常走親訪友饋送禮物時講究湊齊“四樣(東西)”,如春酒、糖果、桃酥、桂圓、棗子、桂花鴨等,討個“四四(事事)如意”口彩。切忌送鐘(諧音“送終”)、送橘(諧音“絕子”)、送梨(寓意“分離”)、送傘(諧音“散”,寓意“不聚財”)、送刀剪(含有“斷交”之意)等,否則這會讓受者不高興的。情侶之間亦不要贈送鞋子(此舉易誤解為“分道而行”),或者送手帕(那是傷心之余用來擦拭淚水的)等。此間已婚婦女不宜在外過宿,另有“正月不婚娶”等民諺。一些市民喜歡逛街看雜戲、湊個熱鬧,感受一下節(jié)日人氣,真是不亦樂乎!像夫子廟、下關(guān)等地都是游逛的好去處。有些善男信女還會到寺廟中祭拜、祈福、許愿、還愿……
新年期間,各家各戶“每飯必先祀祖”,而且忌諱掃地、不向門外潑水(否則視為不聚財氣),不動針剪(避免遭遇兇禍)、不殺生靈(亦有曰不再煮飯,因為飯菜事先都已做好,只需加熱即可食用),不要花錢買東西、打碎碗杯等,否則會被視為“破財”、不吉利等。若發(fā)生后者時,應(yīng)趕緊說上“碎碎(諧音“歲歲”)平安”之類的吉利話語。另外也不要講含有“喪”“死”“兇”等不吉言語。若發(fā)生吵鬧之事,則預(yù)示著“一吵吵一年”、一年之內(nèi)不得安生等霉兆。
正月初五是迎財神的日子,各家各戶通常要在初四夜晚或初五清晨焚香、燃放鞭炮。商家在放假四天后開門迎神營業(yè),店主為了祈求個好年頭,當(dāng)天會顯得尤為活躍。若逢上門討喜錢者,即使平日再吝嗇的人此刻也會多少給點賞錢,旨在彼此圖個“順?biāo)臁?。否則讓討者說上幾句不中聽的霉氣話,心里必定會掃興許多。稍后正月初八“上燈節(jié)”就要到了,喜迎元宵佳節(jié)的序幕又將拉開……
現(xiàn)代社會飛速發(fā)展,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的一些陳規(guī)舊習(xí)或遭丟棄、或已不時興了,正在逐漸地為人們所淡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