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月十五到正月十五 天天都是過年(2)
志遠醬
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
民謠有“臘月二十八,把面發(fā)”,“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的說法,是說臘月二十八這天無論是發(fā)面還是做饃,總之各家各戶是要開始準備主食過年的前奏。
“貼花花”就是貼年畫、貼春聯(lián)和貼窗花。其中貼春聯(lián)的習俗源于古代的“桃符”。
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
臘月二十九,除夕前一日,俗稱“小除夕”,這一天,家置酒宴,人們往來拜訪叫“別歲”,且焚香于戶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這天除了籌備年節(jié)中的各種衣食祭品,還有一項極其重要的活動“上墳請祖”。所以年謠稱“臘月二十九,上墳請祖上大供”。
大年三十,除夕守歲
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天。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
臘月三十也叫除夕,是指每年農(nóng)歷臘月的最后一天,它與春節(jié)(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夜人們都要除舊迎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南方新年有吃餛飩的習俗,新年吃面,是預祝壽長百年。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這在魏晉時期就有記載。守歲的主要活動內(nèi)容是包餃子。
大年初一,金雞報曉
晚輩給長輩拜年,長輩給壓歲錢,壓住邪祟。
大年初一的習俗是放開門炮仗、拜年、占歲、聚財?shù)?。而大年初一這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
大年初一的早餐除了餃子,還有湯圓,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團圓美滿。大年初一這天,湯圓不叫“湯圓”,叫“元寶”,吃湯圓也不叫“吃湯圓”,叫“得元寶”。
大年初二,金吠報春
親眷人家去拜年,東家留吃飯,西家排酒筵。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會帶著丈夫及兒女回娘家拜年。這一天,回娘家的女兒必須攜帶一些禮品和紅包,分給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飯。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無論是商貿(mào)店鋪,還是普通家庭,都要舉行祭財神活動。這天中午要吃餛飩,俗稱“元寶湯”。
大年初三,肥豬拱門
女婿看望老丈人、媳婦回娘家,禮物帶雙數(shù)。
正月初三,又稱為“豬日”。自秦漢以來,傳統(tǒng)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為雞日,初二日為狗日,初三日為豬日,初四日為羊日,初五日為牛日,初六日為馬日,初七日為人日。傳說這是因為女媧創(chuàng)造萬物生靈的時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大年初四,三羊開泰
灶王爺要查戶口,恭迎灶神回民間。
大年初四是諸神由天界重臨人間之時。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說,所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遲。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齊備,還要焚香點燭燒金衣。
相傳大年初四灶王爺要點查戶口,所以家家戶戶都要守在家里,準備豐富的果品,焚香點燭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