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免费观看一区,亚洲人成日韩中文字幕不,亚洲欧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本一级a爱片免费观看

<sup id="mtwjv"></sup>
<legend id="mtwjv"></legend>

    土家人花草竹木習俗(2)

    舊年華

    土家人與竹

    宋代文豪蘇軾詩云:“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yī)。”

    游歷渝鄂邊區(qū)一帶的土家山寨,放眼四望,到處都有綠竹婆娑傲岸的身影。出沒寨中,竹的枝葉會撫摸面頰,撩撥衣襟。初來乍到的城里人,無不驚異于竹與人類的親近,便自然聯(lián)想起蘇軾關(guān)于竹的詩句,甚至以為土家人都有蘇軾的脫俗和雅興。

    其實,大山中的土家人,讀書不多,大都不知蘇軾為何人,當然沒有文豪那樣的脫俗和雅興,他們對竹的認識和理解,更不可能達到文豪那樣的境界。但若論愛竹之情,卻有過之而無不及。

    土家人世代 “居有竹”,不但與竹為鄰,而且與竹相親相愛,即便是在食不果腹的災荒歲月,也與竹與山寨不離不棄。人活著,日穿竹麻草鞋,喝竹筧引水,在竹林下勞作,夜里睡竹席、竹床、竹枕,哪怕是叫花子,也得戴竹斗笠,拄竹棍子(俗稱打狗棍),提竹籃子乞討,出入竹林掩映的山寨人家;人死了,頭下墊一疊嫩竹“火紙”(據(jù)說這樣才“睡”得安穩(wěn)舒適),腳上穿一雙竹筍殼布鞋(據(jù)說這樣走路踏實穩(wěn)健,去陰間才一路順風),靈堂前擺竹制“靈屋”、花圈,點竹香,葬身竹林掩映的山野,化作春泥更護竹。

    離不開竹的土家人,理所當然種竹愛竹。他們精選竹母子,小心栽種呵護,天冷了要在竹林地面鋪上稻草防凍,竹筍拱破土層后要防病治蟲,竹子長成了要防風雪冰雹,睡到半夜也要起床察看竹子有沒有被折斷……于是,在土家山寨,竹的種類不斷增加,以至于家族龐大,種類繁多。最常見的就有慈竹、金竹、水竹、斑竹、楠竹、刺竹、鳳尾竹、百家竹等。竹子聚類而居,搖曳生風,與吊腳樓輝映成趣,裝扮著一個個遠離城市喧囂的山寨。

    土家人愛竹,無須任何理由,就像喜歡與自己的山寨和骨肉至親終生廝守、彼此呵護、相依為命一樣。不過仔細想來,竹有強勁的生命力,無論是在山川原野,還是在峽谷河畔,抑或房前屋后,只要有那么一點空隙,它都可以安生立命生息繁衍,這種生存韌勁同性情堅韌的土家人形成默契。仔細想來,竹性與土家人性的相似之處其實很多很多:冠垂不彎腰的慈竹,與負重前行的土家人何其相似;粗壯挺拔直指云天的楠竹,與頂天立地的土家漢子何其相似;婀娜多姿的鳳尾竹,與體態(tài)輕盈的土家少女何其相似;竹子的隨遇而安,與土家人的知足常樂何其相似……

    如果僅僅讓竹健康繁殖、茁壯成長,而不讓竹盡其用,那是對資源的極大浪費,更是對竹生存價值的貶瀆,就不配愛竹并“居有竹”了。

    遠古蠻荒時代,“爆竹聲聲”嚇退企圖偷襲人類的野獸;竹篾火把照亮黑夜,竹制刀槍箭弩,捕殺飛禽走獸,抵御外敵入侵;竹簡上寫字抄書傳史;竹制笛嘯器樂,甚至干脆摘片竹葉含在嘴里吹奏歌曲……隨著社會的演進,土家人就地取材,竹制家具、農(nóng)具,如竹椅、竹床、床席、竹凳、籮筐、背簍、撮箕、簸箕、斗笠、曬席、烘籠、掃把、篾扇……數(shù)不勝數(shù),還有竹墻壁、竹吊腳樓等等。

    災荒年代,青黃不接,竹筍是土家人的“救命糧”。 就是在物質(zhì)極大豐富的今天,土家人用竹筍烹制出的許多美味,也讓人唾涎三尺,胃口大開,百吃不厭。酸筍魚是其中的代表,它與長江沿岸的酸菜魚齊名,因其富有魚的鮮美和筍的酸香,讓人難以忘懷。

    成年竹子不能食用,卻另有其用。竹筷與盛水盛酒盛醋油的竹碗,綠色環(huán)保;竹蒸籠蒸出的扣碗米飯,鮮美清香……

    改革開放后,土家人用竹子發(fā)財致富,更是不斷推陳出新:以竹為原材料建造紙廠、家具廠、農(nóng)具廠……近幾年來,不少人又利用竹林飼養(yǎng)野雞、鴿子致富。我縣農(nóng)民譚宗華、譚宗群兄弟倆則獨辟蹊徑,在竹林中辦酒廠,將優(yōu)質(zhì)純高粱酒注入竹筍內(nèi),進行第二次發(fā)酵,讓酒滲入到竹體,充分釋放酒中對人體不利的甲醇成分,吸收日月精華以及竹中對人體有利的竹葉多糖、竹葉黃酮、竹葉多酚等因子,1至2年后,酒“脫胎換骨”成天然美酒——“竹林酒”,入口綿甜溫和,芳香醇厚,余味無窮。譚氏兄弟辦竹林酒廠,既使自己財源廣進,又讓千萬自愿出租、守護竹林的土家人坐擁竹林生財。

    土家山寨的人與竹,不就似相濡以沫、相依為命的骨肉至親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