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臺梓州杜甫草堂
冰可
“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這是杜甫膾炙人口《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首詩便誕生在三臺縣的草堂。
三臺杜甫草堂是繼成都杜甫草堂之后的四川第二大杜甫紀(jì)念堂。坐落在三臺縣城西牛頭山上,是三臺最大的公園牛頭山公園景區(qū)的主要組成部分。草堂內(nèi)亭臺樓榭,花團錦簇,佳木林立,風(fēng)景迷人,內(nèi)有杜甫生平介紹,杜甫在三臺期間的事跡及名篇佳作展覽,名人字畫等。
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冬,詩人杜甫攜家?guī)Э冢呻]右(今甘肅省南部)入蜀,輾轉(zhuǎn)來到成都,定居在成都西郊浣花溪畔,為千年之后的成都,留下了譽滿天下的成都杜甫草堂。唐寶應(yīng)元年(公元762年)秋,劍南兵馬使徐知道在成都叛亂,杜甫只有逃到當(dāng)時的四川第二大城市梓州(三臺縣城),居住了一年零九個月,在梓州也留下了一處杜甫草堂。
兩處茅屋草堂,庇護了詩圣杜甫顛沛流離的生活,安置了詩圣那憂國憂民的心靈,更見證了詩圣如何創(chuàng)作出諸多不朽篇章的過程。
梓州杜甫草堂景區(qū)占地面積約10000平方米,以盛唐文化為靈魂,以杜甫草堂古建筑群為核心,以石柱盤龍、藝術(shù)墻、健身長道、摩崖石刻、詩圣廣場、梓州閣、大型浮雕“雙鳳朝陽映牛頭”、聚賢樓及眾多亭閣為陪襯,形成集旅游休閑、藝術(shù)欣賞、健身娛樂為一體的多功能城市景區(qū)。2009年,成功創(chuàng)建為國家AAA級旅游區(qū)。
“草堂留后世,詩圣著千秋”。被譽為“蜀中第二草堂”的三臺杜甫草堂是梓州杜甫草堂景區(qū)的核心景區(qū),占地約4000余平方米,內(nèi)有杜甫生平介紹,杜甫在三臺期間的事跡及名篇佳作展覽,名人字畫等。整個草堂建筑構(gòu)思新穎,工藝精致。區(qū)內(nèi)殿、橋、池、徑,另有情趣;竹、林、花、石,獨具匠心,置身其中,令人既發(fā)詩圣之感慨,又享自然之恬靜,實為觀光覽勝的好去處。
“杜甫草堂”這塊匾額,是著名書法家舒同先生所題,目光所及,開啟了在三臺牛頭山上瞻仰詩圣之旅。匾額兩邊懸掛由清代學(xué)者顧復(fù)初所撰及郭沫若夫人于立群女士補書的名聯(lián),上聯(lián):“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蜷虎臥幾詩客。”下聯(lián)“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fēng)清一草堂?!睂懕M了一代詩圣和儒雅草堂的無限風(fēng)流。
草堂前,是詩圣廣場,廣場牌坊上,“千秋詩圣”四個字,為朱德元帥手書,牌坊兩側(cè)雕刻有葉劍英元帥對聯(lián),上聯(lián):“杜陵落筆傷豺虎”,下聯(lián)為:“愛國孤悰薄斗?!薄V場上杜甫塑像和4塊地碑格外醒目,地碑上是三臺縣金石名家牟柯老先生86歲高齡時,用陰陽相繼的手法,篆刻了杜甫生平第一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xiāng)。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p>
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堪稱姊妹篇的,就是杜甫《去蜀》詩:“五載客蜀郡,一年居梓州,如何關(guān)塞阻,轉(zhuǎn)作瀟湘游。萬事已黃發(fā),殘生隨白鷗,安危大臣在,不必淚長流?!痹娛υ⒕予髦莸慕?jīng)歷念念不忘,可見一斑。只不過是前者聞訊喜極而泣,后者去蜀又生無奈悲情。
成都杜甫草堂為天下人所知,與杜甫在成都居住時間達(dá)3年之長有關(guān),也與杜甫在成都寫出的名篇較多有關(guān)。諸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之《絕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之《茅屋為秋風(fēng)所破歌》等千古絕唱,皆寓居成都期間所作。三臺草堂書畫院院長王延旭說“天下第一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正是詩圣寓居三臺時所作,此詩作于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春天,當(dāng)時的杜甫已經(jīng)52歲,得知安史之亂平定,可以返回故鄉(xiāng),對于一生處于憂患與悲愁之中的杜甫來說,可謂喜出望外。人們只要記住了這首詩和它的故事,就一定能記住梓州杜甫草堂,這首詩,就是一張宣傳梓州杜甫草堂的“永久名片”。
千古草堂無限春色處處詩
登牛頭山,必經(jīng)野池,杜甫《上牛頭寺》詩中寫道:“青山意不盡,袞袞上牛頭。無復(fù)能拘礙,真誠浪出游?;獯核蚂o,竹細(xì)野池幽。何處鶯啼切,移時獨未休。”詩人當(dāng)時飽覽四周青山春色,意猶未盡,毫無羈累,花竹之下,寺靜池幽,盡情暢游之態(tài),躍然紙上。今天,我們到此,于大好春光中靜靜品味詩圣詩境,亦是流連忘返。當(dāng)代張愛萍將軍手書杜甫詩《上牛頭寺》,就雕刻在草堂進門的照壁背面。
詩人這首詩,為后人把梓州杜甫草堂建在牛頭山之巔,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詩意指引。明代陳文燭《工部草堂記》:“潼川蓋唐梓州境,牛頭山在郭門外,杜工部登臨其上”。就是一個最好的佐證。
“唐代朝廷在三臺置東川節(jié)度使,轄15州89縣,是四川地區(qū)除成都之外的第二大城市,號稱西南大都,被大詩人李商隱盛贊為蜀川巨鎮(zhèn)、郪道名邦。這就是公元762年秋,杜甫從成都躲避兵禍為什么來到三臺寓居的原因之一。杜甫在三臺結(jié)廬而居,并不是住在牛頭山上,而是住在三臺縣城東街(今三臺中學(xué)內(nèi))草堂,后人稱之為三臺東街工部草堂。”三臺縣文管所副研究館員左啟說,現(xiàn)在位于牛頭山的梓州杜甫草堂,源于明朝隆慶年間,參知梁尚賢、憲使王元德捐資度木,委托潼川刺史張輝南建工部草堂于山巔,以緬懷詩圣“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的愛國精神。然而,因資料缺失,后來400多年間史志詩文對梓州草堂皆無記載,估計是毀于明末兵火。
“梓州杜甫草堂的變遷,就是三臺文化經(jīng)濟興衰的一部活歷史?!比_縣杜甫紀(jì)念館工作人員李霞說,1926年,駐守三臺的軍閥田頌堯于牛頭山興建公園,后因戰(zhàn)亂頻繁,上世紀(jì)四五十年代已殘破不堪。直到1984年,三臺縣才在牛頭山原工部草堂遺址上,重建梓州杜甫草堂。1987年9月開館接待游客,2005年取消門票,面向社會開放。2007年至2009年,政府又先后投資4600萬元,投資建設(shè)登云梯、石牌坊、杜甫文化藝術(shù)廣場、梓州閣等,形成了今日之國家3A級景區(qū)之恢弘規(guī)模和格局。
萬代流芳梓州文脈代代傳
詩史堂,是梓州杜甫草堂的整個園林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核心建筑,系清代建筑,從三臺縣安居鎮(zhèn)整體搬遷而來。詩史堂內(nèi),銅鑄的杜甫坐像正襟而坐,儀態(tài)威嚴(yán),藏有歷史上各個時代詠嘆詩圣的書畫名作,還藏有宋、元以來歷代多種版本的杜甫詩集、杜甫研究專刊和研究成果,以及有關(guān)杜甫在三臺等地游蹤的珍貴圖片資料,為后人研究詩圣保存了彌足珍貴的史料。
據(jù)三臺文史學(xué)者張慶介紹,比杜甫略早的隱士趙蕤,就隱居在三臺城北長平山的安昌巖(現(xiàn)名趙巖洞),據(jù)傳詩仙李白曾跟隨他學(xué)習(xí)縱橫術(shù),時稱“趙蕤術(shù)數(shù),李白文章”。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都先后到過三臺。中唐著名詩人元稹曾經(jīng)與女詩人薛濤在三臺盤桓流連數(shù)十日,吟詩誦歌。晚唐詩人李商隱,任劍南東川節(jié)度使府判官(負(fù)責(zé)司法的官員),在三臺工作生活長達(dá)4年之久,寫下了“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dāng)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夜雨寄北》)的名篇。
“唐代的梓州(三臺)文化底蘊十分深厚,杜甫留下的不朽詩篇是其中重要的部分,杜甫草堂傳承的文脈,是最重要的?!睆垜c認(rèn)為,應(yīng)該像成都杜甫草堂一樣,將梓州杜甫草堂打造成文化的象征和標(biāo)桿,讓“愛國憂民”的詩圣精神不斷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