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市委婉動聽的民間音樂
孤港
張掖的民間音樂主要是秦腔音樂、眉戶音樂、佛教音樂和道教音樂。
秦腔音樂自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從陜西傳人張掖后,經(jīng)歷代民間藝人在演奏過程中不斷地進行了改進,曲調(diào)慷慨激昂,委婉動聽,逐步發(fā)展成獨具風格的音樂。至今還有愛好者開辦茶社,組織自樂班,吹拉彈唱。
到了明末清初,民間秦腔班社已在張掖各地廣泛開展演出活動。在此期間,秦腔在音樂上已創(chuàng)作出大量的弦索曲牌、嗩吶曲牌和鑼鼓點子。到了民國初年,秦腔音樂又有了新的突破,將基調(diào)由原來的C、C#調(diào)降為F調(diào),演唱起來輕松自如,圓潤流暢,悅耳動聽。秦腔音樂在板式上有花音和苦音兩大類。細而分之,有慢板、尖板、二倒板、二流板、代板、滾板等六大常用類。
每個板類之中,由于起板不同,又有多種稱謂。這些板類,雖與陜西秦腔音樂大致相同,但由于地域、源流衍變,民間藝人們的師承派別及自身創(chuàng)作之故,形成了鮮明的地方特點,出現(xiàn)了一些音樂上的不同韻味。尤其是分別用于飲酒、祭奠、起兵、坐帳、比武、點將、迎客、娶親、拜堂等演唱場所用的嗩吶曲牌,多數(shù)名稱雖與陜西相同,但旋律各異。如常用的“大開門” “流水”“點將”“尾聲”“千壽萬壽”“千金序”“四板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