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界的洗浴習(xí)俗(2)
南瑤君
新婚沐浴
張家界婚禮沐浴,以新娘“洗和氣臉”最有特色。土家族的新娘進(jìn)入洞房后,便有引親婆一人主持“洗和氣臉”儀式。引親婆端來一盆水,召集男家全體人員和新娘用同一盆水洗臉,寄予今后全家同船過渡、和睦相處之意。
苗族也有此俗,新娘嫁到男家時,男方的長輩端來一盆清水,里面放著銀手鐲一只,新娘和夫家男女老少共用這盆清水洗臉。此俗源于一個傳說,據(jù)說過去有一個叫牙娘的女人,經(jīng)常搬弄是非,喜歡與出嫁的姑娘假裝親熱,使其染上與夫家吵鬧打架的惡習(xí)。于是老祖宗脫下銀手鐲放在水盆中,讓新娘和夫家人共用一盆水洗臉,以此化解。
為死者凈身。人死了,在入棺之前 ,由主持喪事的長者托人或由死者生前指定的人為死者凈身。先是請水,由長者鳴鑼開道,引孝子到附近的井里取水。孝子聽鑼聲跪拜,死者享年多少,就得響鑼多少。取水后,放檀香燒水,然后凈身。凈身時,用布沾水洗死者的五心(頂命心、太陽心、心口窩、腳板心、手心),洗過的布晾干后,待出殯前燒掉。這是人生的最后一個洗浴,雖然簡單,卻意味深長:表示干干凈凈來到世上,又干干凈凈離開人間,到了另一個地方,不沾染一點(diǎn)污穢,就是投胎轉(zhuǎn)世,也是潔凈的。
節(jié)日的象征性洗浴
端午洗浴。進(jìn)入端午,天氣開始燥熱,人易生病,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也會傳播疾病,所以人們視之為毒日、惡日。受漢民族的文化影響,張家界地區(qū)的各民族時興沐蘭湯。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當(dāng)時的蘭不是現(xiàn)在的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肚G楚歲時記》:“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jié)?!睆埣医缛嗽瓉硪膊商m,后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jù)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同時在屋前掛艾蒿,以消除邪惡。
春節(jié)前的洗浴。春節(jié)之前,有臘月“二十八洗邋遢”的習(xí)俗。在這一天,人們除了要在屋前屋后屋里打掃環(huán)境衛(wèi)生,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庭院,撣拂塵垢蛛網(wǎng),疏浚明渠暗溝外,還得洗澡。老老少少都得洗浴,換上潔凈的衣裳,以便于干干凈凈地迎接新年到來。有的地方,洗浴則定在除夕這一天進(jìn)行。這一習(xí)俗寄托著張家界人破舊立新的愿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日常的實(shí)用性洗浴
天熱的時候,男人常于溪河、水塘洗浴,一天一次或多次。勞動之余,他們在水中洗去污泥塵垢,洗去汗水,減輕燥熱,換來清爽。日暮時分,從家中用個網(wǎng)蔸將換洗衣物帶上,到就近的水邊洗浴。興致好的時候,鉆幾個瞇功(潛水),來個狗刨水、爬泳、仰泳,或者自由泳。
女人,尤其是少女,常結(jié)伴于溪河洗浴、嬉戲。她們先瞅瞅河灘四周是否有男人們活動,確定無大礙,就脫去衣裳,小心地走入水中,讓清澈的流動的水盡情地親近她們的身子。她們會用香皂或浴液涂抹,仔細(xì)地揉搓。
天冷的時候, 洗浴的次數(shù)自然明顯地減少。特別是冬臘月間,沒有多少農(nóng)活,人們多做一些閑雜而輕松的事情,不出汗,身上也就爽凈,每天圖省事,只是洗把手臉和腳。隔上三到五日洗一個澡。女人當(dāng)然得洗抹一下身體,俗話叫“抹澡”,須每天照常。
家中洗澡,多在木盆中倒上熱水洗。腳盆有大小之分:大腳盆是男人用的,小腳盆是女人用的。毛巾也有講究,洗手臉的可以共用,而洗澡的則男女分開。天寒地凍時,為了防洗澡時身子受冷,常于澡盆旁放上一壺開水,邊洗邊添,以保持水溫。或于火坑旁洗澡,燒一堆大火,讓屋子暖烘烘的。
家中平素沒人來時,先洗老人小孩。當(dāng)然也有例外,比如勞動的男人或女人,一身的臭汗和骯臟,或者特別的勞累,自然得讓他們先來。有客人到來,先讓客人洗,這是一種待客的禮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