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九斗(大)碗的來歷
龍吟鳳
每到年關,尤其是春節(jié)前后,四川民間大都喜歡吃“九斗碗”?!熬哦吠搿?,名稱形象生動,充滿田園生活氣息,說起來順口,聽起來悅耳。寥寥三字,把淳樸的鄉(xiāng)民們熱情好客,樂于助人的心態(tài)和樸實無華、和諧友善的鄰里關系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那么,在川內香飄四方的“九斗碗”是怎么來的呢?“九斗碗”深厚的菜肴文化里,包含著哪些常人不大知道的歷史故事呢?
“九斗碗”是四川民間宴會以大眾便餐家常菜肴為主的筵席,又名田席、三蒸九扣席。它的得名,源于清康熙中葉(1681年)開始的“湖廣填四川”大規(guī)模移民運動。三百多年前的外省移民們在墾荒、開渠、平田、挖井、建房、收割打谷、插秧搶種的勞動中,常常需要同村、同宗、同原籍的人相互協(xié)作,相互幫忙,集體聚餐。這樣就產生了一種約定俗成的潛規(guī)則——某日大家替誰家?guī)兔?,就由誰家提供飯菜,在田邊地頭挖坑埋鍋,做出美味,圍坐聚餐,這便是“田席”的雛形。
蒸芋頭蒸茄子蒸土豆“三蒸”
這種原始古樸的“九斗碗”,自然是簡陋無比,有啥做啥吃啥。蒸芋頭、蒸茄子、蒸土豆就算“三蒸”,頗有田園野餐的風味。
此后,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天府之國”的川西平原沃野千里,水旱從人,氣候溫潤,莊稼一年三熟,移民們精耕細作,日子也過得越來越富裕,家畜家禽逐年增多,在農事繁忙時人手不夠,每每需要左鄰右舍的鄉(xiāng)親們前來幫忙搶收搶種,打谷插秧,忙得熱火朝天。淳樸的主人家自然要破費表示一番,用雞鴨魚兔等做成“九斗碗”,盡其所有,盛情招待,讓幫忙的人吃得巴適。由于條件好了,“九斗碗”的油水也就多了,“三蒸”由過去的蒸芋頭、蒸茄子、蒸土豆演變成了粉蒸肉、咸燒白、甜燒白(夾沙肉),讓親友鄉(xiāng)鄰們吃得酣暢淋漓,皆大歡喜。
伴隨著歲月的流逝,到后來,為了聯(lián)絡感情,移民們婚娶、壽誕、娃娃過滿月、建新房上梁等大事,都少不了操辦“九斗碗”,邀請四方親朋好友、左鄰右舍前來聚餐慶賀,而被邀者也隨俗湊一點份子意思意思。當然,主人家的目的絕不在于收取禮金,赴席者送的禮金也僅僅是起點“遮手”的作用而已。若單純用拜金主義的眼光來看,主人家自然是必虧無疑,但主人家卻是越虧越歡喜,因為淳樸的鄉(xiāng)村民風講究“山潮水潮不如人潮”,來的賓客越多,主人家越有面子。
“九斗碗”其實有十幾道菜
如今在川西壩子,人們將赴宴叫做“吃九斗碗”或“吃九碗”。“九”為數(shù)之極,“九斗碗”并不是只有九道菜,而是一般都有十幾道菜,但其中有幾道主菜。筵席上可以擺11碗或11碗以上,但絕不能擺8碗或10碗。因為在川西平原,豬槽是用石頭鑿成的,“十”與“石”是諧音,“斗”與“頭”是諧音,“十斗碗”聽起來豈不成了“石頭碗”,于是便有了“吃十(碗)的”罵人為豬的說法,因為只有豬才吃石頭碗呀,所以用“十”是萬萬不行的。過去鄉(xiāng)壩頭辦喜事,主人家對前來賀喜的乞丐也會熱情招待,但不會讓他們上正席,而是讓他們每八個人坐一桌,一人一碗蓋澆飯,于是人們便把放8碗菜的席桌稱為“叫花子席”。
“九斗碗”的“斗”形容其大,所以“九斗碗”又叫“九大碗”,形容待客大碗盛菜以顯示主人的豪爽真誠?!巴搿睂V浮罢敉搿?,是制作“三蒸”的專用碗,由陶土燒制而成。這種大碗尋常百姓家不常用,需辦筵席時由鄉(xiāng)廚提供,是“三蒸九扣席”必不可少的餐具。須知,在川西壩子農民的傳統(tǒng)潛意識里,飯菜再怎么成桌,如果沒有粉蒸肉、咸燒白、甜燒白這“三蒸”,那只能算是飯菜豐盛,打打牙祭而已。所以老百姓把“三蒸”叫做“九斗碗”的面子,也就不足為奇。
不分男女老幼都能吃席
用今天城市人的眼光來看,這“三蒸”算什么呀,又肥又膩。但在舊時生活貧困的農民眼里,平日里能吃上“三蒸”簡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因為他們每月只有二兩肉票。
筆者四十年前在三蘇故里當知青時,每逢趕場天,最大的奢望就是能在古鎮(zhèn)飯館里痛快淋漓地吃上一碗香甜酥軟、肉肥油多的甜燒白(夾沙肉)大城市的知青尚且如此,苦苦掙扎在溫飽線上的本地農民就更可想而知了。正是在“無三蒸不成席”的觀念的指導下,“九斗碗”的各式菜品中,惟有粉蒸肉、咸燒白、甜燒白是嚴格按照每碗八片肉制作,吃席時每人一片,體現(xiàn)出席桌上不分男女老幼,貧富貴賤,人人都能吃到“席”的喜悅。
固定的每桌八個人,九碗菜。九大碗的第一碗,特別稱為“頭菜”,一定是蒸肉丸。四川人把肉丸叫做“圓子”,頭菜中的肉丸不是球形,而是橢球形。一碗里面有8個,正好每人一個——如果主人家不差錢,就放16個,稱為“雙圓子”,這筵席也就會被當作“高端大氣上檔次”了。九大碗中的其他菜,常規(guī)的還有腌菜扣肉、粉蒸肉、燉肉塊、酥肉等等。腌菜是農民腌制曬干的青菜,復水之后用于扣肉,稱為“燒白”。不過這個名字對于修房建屋來說顯然不吉利,所以在“立房子酒”中是萬萬不能用的。而粉蒸肉,也因為其俗稱(在普通話里沒有的一個字)需要避諱而不能在喪事中出現(xiàn)。而這兩碗,都跟“圓子”一樣是定量的,每人一片。而燉肉塊叫做“墩子”,基本上是完全的肥肉塊,而酥肉外面裹了雞蛋淀粉,看不清里面是肥是瘦,就只能通過筷子夾時的軟硬去猜測。有了這幾樣,在加上幾樣別的菜,湊夠九碗就可以了。有的時候,甚至直接上兩碗“墩子”和酥肉。因為墩子和酥肉往往比較肥,剩得比較多,可以重復使用,也就能為主人家節(jié)省一些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