仡佬族 九天天主后代的傳說
愛里死俗
仡佬族自稱“仡佬”,一個意思為“人”,另一個意思是“竹”。仡佬族是從西南古老的農(nóng)耕民濮人的一支發(fā)展而來的,至今,貴州的彝族仍稱仡佬族為“濮”。史書記載他們“以竹為姓”,以竹為民族圖騰,其族稱就依此而來。大約2000多年前,仡佬族先民建立了“夜郎國”。從魏晉南北朝以至隋唐的漢文典籍中,都把“仡佬”記為“獠”。隋唐以后逐漸出現(xiàn)“犵獠”、“獦獠”。宋代記為“獦獠”、“犵獠”、“狤獠”。元代記為“土獠”、“禿獠”。明代以后固定記為“犵狫”。新中國成立后,根據(jù)本民族人民意愿,統(tǒng)一稱為仡佬族。
務(wù)川是仡佬族的發(fā)源、發(fā)祥地,他們從這里走向世界。
據(jù)《夏書》記載:遠古時人們把生活在洪渡河兩岸大山中的濮人視為“神”,是“天之子”、“人中精靈”。而把朱砂視為神物,是天賜的。夏、商、周時期,得到濮人的朱砂,就等于得到神的禮物而祥端。濮地幾乎成了世外神地,2000多年無人侵犯。
濮人就是如今仡佬族的先民,傳說他們是從天上下來的,是九重天天主的子民,所以古人們把他們稱之為“天之子”,“人中精靈”。其實仡佬先民們最早在務(wù)川這塊土地上用自己的生命和天斗、地斗、野獸們斗,生吞活剝延續(xù)生存。用生命為代價逐漸地認識了自然,掌握了生存的本領(lǐng),不斷地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造,才推進了仡佬民族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