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林州飲食習俗
靈玉
民以食為天。林縣人民對飲食不太講究,粗米淡飯都習以為常,五谷雜糧均可為食。人們十分注重積谷防荒,以豐補歉,細水長流。這種習俗是先輩留給后人的寶貴遺產(chǎn)。林縣地處深山,水源奇缺,十年九旱,災害頻繁。從明朝正統(tǒng)七年(公元1442年)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有記載的大旱年頭即有35個,雹災8個,還有其它各種災害。災害曾導致歷史上多次出現(xiàn)莊稼絕收,人們以樹皮、草根為食,甚至活人相食。歷史教會林縣人的渡災辦法主要是勤儉度日。勤儉是根本,世代為誡。清朝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刻碑的《備荒歌》說:
“饑饉薦臻,人難食粒;
縱有賑蠲,鮮能自立;
痛哉死者,十有六七;
今之漸轉,勤儉乃吉;
耕九有三,耕三有一;
惟有贏余,庶可無失;
孝友睦任恤,夫人遵行之”。
日月如梭,不忘“備荒歌”。代代勤勞,輩輩勤儉,逐漸形成了歷史上的“清早糠,晌午湯,黑米稀飯照月亮”的飲食習俗。
1950年以來,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農(nóng)民的收入增多,抗災能力強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已多吃細糧,粗糧細吃,注意營養(yǎng)。但“勤儉乃吉,耕三有一,惟有贏余,庶無可失”節(jié)儉觀念仍在多數(shù)人心中占有重要位置。
一、飲食設備
(一)加工器具。奴隸社會時期,人們發(fā)明了“碓臼”,用以加工糧食。碓臼多為石頭制成,也有用木頭做的。木制碓臼均為私產(chǎn)。石臼為居民公用,置于街中,碓子由各家自備。封建社會,隨著石磨、石碾的產(chǎn)生,糧食加工主要靠碾、磨,量少的仍用碓臼加工。碾、磨雖系農(nóng)戶私產(chǎn),但主家很樂意讓沒有碾磨的農(nóng)戶去加工,不用付任何報酬,這已成為一種社會公德。1960年以后,雖然農(nóng)村有了機械加工設備,但人們總覺得石頭碾、磨加工的米面格外香甜。
榨油器具,歷來用木制榨油梁,后改為石制擠油磨,沿習于今。臨其鄉(xiāng)的小磨芝麻油,品質優(yōu)良,頗受人們歡迎。
(二)灶具。1949 年以前,由于燒柴做飯,民間通行風箱火。用土坯壘砌長約80厘米,寬約60厘米,高約50厘米的灶臺。中間的灶膛,供進燃料,俗名“鍋坷廊”。灶膛底放爐齒,下留空洞,供盛渣灰。灶臺右上角留有通煙洞口,還可坐鍋溫水,灶臺左側中下方留一小圓口以接風箱。還有一種不裝風箱的灶臺,用土坯或麥秸泥砌成形狀不同的灶臺,正面進柴,上面放鍋,易于移動。1950年以后,隨著交通的發(fā)展,燃料的改變,灶具也發(fā)生了變化。平地大都改為煤火,有的是一個火口直燒,有的在火口邊另留大口坐鍋,中間連通,另砌煙囪,吸火燒鍋,叫做過火灶。
(三)炊具、餐具。林縣民間的炊具和餐具,1956年以前多為就地取材,本地燒的沙鍋因實惠又無味,農(nóng)戶家家置有。外來的主要有山西的鐵鍋。人們用高梁節(jié)剪制成筷子或納成各種蓋子和蒸饃的篳子,麥桿編成的籠蓋等炊具遍及農(nóng)家小院,柳木勺子、木碗、水臼、水桶也較普遍,柳條、桃條、荊條編織的笊籬、拷栳等都是過去常用炊具。筷子過去多用荊條。人們?yōu)榱舜旨Z細吃,還發(fā)明了條床炊具,用于制作各種條食,條床選用無味木料,做成高15厘米,長60厘米,一頭鑿有大圓孔,孔底釘有鑿滿小圓孔的鐵片。用時,以圓木樁套入大圓孔,加力壓木棍,條形面食便被擠出,可直接入鍋。人們多用條床做紅薯面條、雜面條(圖10)。另一種條床是用木料做一長20厘米,寬10厘米的方架,中間釘上多孔鐵片,用手擦面成條,稱擦面床。1957年以后,隨著人民生活條件的改善,國家輕工產(chǎn)品的發(fā)展,人們的炊具餐具也發(fā)生了根本的變化,除條床、擦面床仍沿用外,其余多從市場購置。
(四)燃料。1949年以前,林縣民間做飯大部分以燒樹葉、柴禾、秸桿為主,富戶大多燒煤炭。臨淇、澤下鄉(xiāng)一帶的南部山區(qū),村民多靠燒干草、老犍炭(干牛糞)做飯。隨著煤炭生產(chǎn)和交通事業(yè)的發(fā)展,燒煤做飯已較普遍,少數(shù)山區(qū)村民冬季燒煤做飯兼取暖,其它季節(jié)燒柴做飯。
二、飲食材料
林縣多山,飲食資源豐富,除以面粉、小米、玉米等為主食外,還用無毒的野生木本植物和野生動物作代食品。
(一)糧食。小麥、玉米、小米、紅薯,為林縣人民的主要食物。麥子用磨磨粉,過細籮即成頭白面,過粗籮者為混合面;玉米常制成玉米面、玉米糝吃,也可囫圇吃;谷子入碾脫皮,用風車扇掉糠,即成小米;以薯代糧是林縣普遍的飲食習慣,紅薯大都是鮮食,也可切片曬成薯干吃,還可粉碎加工制成粉條吃。豆類、高梁、黍稷,為林縣人民的調劑食物。黃豆常煮飯,也碾為豆面,同面粉混合成雜面食用。1966年以后,有水源的地方開始種稻食用。
(二)蔬菜。1949 年以前,林縣因干旱缺水,除種植土豆、南瓜、紅白蘿卜、扁豆、茄子之類外,其余的以野生植物代菜。常食的有香椿葉、青楊葉、白楊葉、榆花、榆葉、杏葉、洋槐葉、楊絮等。山上的山韭菜、小蒜、母豬葉、金針菜,地頭路邊的灰灰菜,仁仁菜、米谷菜、馬齒莧均被人們采用入食。1966年以后,水利條件大有改變,人們除種植食用瓜、豆、蘿卜、茄子外,又增加了白菜、西紅柿、灰頭白、青菜、黃瓜等菜類。
(三)油料。人們除食用芝麻、棉籽油外,還用杏仁、花椒籽、桃仁、核桃仁、椿樹籽榨油食用。還有的吃動物油,一般食用的主要是豬油。
(四)調味品。柿醋、谷醋,為林縣民間自制的傳統(tǒng)調味品。以10斤柿子加1兩麥曲裝缸發(fā)酵,用布封口,經(jīng)1至2月即成柿醋,澄清透明,味道濃酸;谷醋,平地多做,按水1桶,谷子3升,麥曲1升之比釀制,醋液淡白發(fā)紅,味香酸美。
(五)果類。山楂、核桃、黃梨、李子、板栗、柿子、蘋果、杏子等為林縣的土特產(chǎn)品,人們除自食外,余多出售。另外,有些灌木的果子,也常被人們采食,如山桃、酸棗、山葡萄等。
(六)動物。人們除食用家禽畜外,狼、狐貍、野兔、獾、山雞、鴿子等,也有人捕食。境內的漳河、洹河、淅河、淇河等季節(jié)性河流所產(chǎn)魚、蝦、鱉、螃蟹、青蛙等,沿河群眾也有捕食。
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民國9年(公元1920年),民國32年(公元1943年)等災荒年,窮人多挖野菜、刮樹皮、炒蝗蟲、吃白坩土度災荒。
三、飲食慣制
林縣人一般一日三餐,吃飯愛喝湯。歷史上因為窮困,常以菜代糧,以水代糧。做飯時,糧菜一鍋煮,制作粗糙,烹調簡單。一個大漢壯婦,一頓湯湯水水喝好幾大碗充饑,俗稱“稀湯灌大肚”。飯食多由婦女操辦。三代之家,由祖母做飯,祖母身體不佳,由兒媳負責。如人多戶大,由兒媳妯娌輪換做飯。兩代之家,由妻子做飯。如男人失偶,有成年女兒者由女兒做飯,無則男人自己動手。家庭遇婚喪嫁娶,邀鄰居“會做飯的”幫助。早飯誤整工夫做,午飯和晚飯均是勞動多半晌后或收工回家再做。1949年以前,人民少吃缺用,隨著農(nóng)活季節(jié)的變化安排餐次。一般進入農(nóng)歷十月至年底,冬閑日短,日飯兩餐。早起上地勞動,7至8時吃飯,有些地方習慣大飯時,于9時左右才早飯,午飯一般都在13時左右,晚飯?zhí)旌诔浴?/p>
(一)素日飲食。林縣人民根據(jù)季節(jié)變化,農(nóng)活忙閑輕重來調制飲食。大多是農(nóng)忙時伙食較好,閑時一般;活重吃硬(另配干食);活輕吃軟(不配干食);午飯較好,早晚較差。稱為 “早晚喝,晌午吃”。1980年以后,飲食的質量逐步提高,平時與過節(jié),農(nóng)忙與農(nóng)閑,家人與客人在飲食上均無大的差異。早晚為咸稀飯,配以饃、餅等干食;中午為大米飯、面條配以老鍋菜,有時還配肉或蛋。盡管如此,傳統(tǒng)的飲食仍受到不少人的好感,不時食用。如用紅薯塊,或南瓜塊,或土豆,或糠團配以小米,或玉米糝等,在開水中熬成糊吃。放什么瓜菜,就叫什么飯。如放紅薯和小米,就叫紅薯稀飯;如放糠團(谷皮),就叫稀飯糠。在山區(qū),人們?yōu)榱斯?jié)約糧食,只用代食品做飯。山里的紅梅豆,角肥籽大,土豆個大醇面,人們將兩樣入鍋煮熟,加鹽即成。紅梅豆飯,是人們喜愛的鄉(xiāng)土飯食。還有的不加代食品,直接用米熬制,再放入少量面條,然后適當放鹽,最后用油拌蔥花烘鍋,叫米精飯。
干飯湯是以湯代菜的一處飯食,多在中午吃。其做法是,水開后放適量小米。待有八分熟時撈出,瀝裝在另備的鍋盆里,加蓋,放文火上稍悶,或放火邊烤悶,用鏟子翻攪抿光,即成小米干飯;撈小米后的米湯放入數(shù)種蔬菜,如茄子,白菜、蘿卜、豆角等煮熟加味,即成好菜湯。如下白面條,或雜面條,即成面條湯。食時,先將干飯盛入碗里,上蒙菜湯,邊吃邊喝。
玉米湯是粗糧細吃的一種飯食,常早、晚食用。人們將玉米粒用水攪拌,再在石碾上脫去皮,然后曬干。食時用水煮熟,再放入面條和副食品、調味品即成,醇香利口。
炒米湯是林縣人冬、春、秋季晚飯桌上的一種佳食。此飯做法:取小米適量,用鐵鍋略炒呈褐黃色,后加水煮沸,適時加菜(多為干梅豆片),下面條,加蔥姜、芫荽等調味品即成。此飯有活血、驅風、暖身功能。
柿糠炒面為林縣民間防后備荒的一種食品。成熟了的鮮軟柿加秕谷糠攪拌后捏成餅,曬干貯存,待數(shù)九天時,再用大鐵鍋灼炒,或用火炕烤,使其呈黃色,上碾碾碎成粉,經(jīng)過籮篩即成柿糠炒面。此面不易霉爛,可長期保存。只需在碗里加開水攪拌,即可食用。有的還用炒面烙餅,味道香甜;有的在捏饃時還用炒面為餡。另外,用玉米、小麥、黃豆炒熟,混合碾碎成粉,稱香炒面,營養(yǎng)豐富,老少咸宜,孩子們更喜食。
老鍋菜是林縣人民飲食結構中的傳統(tǒng)菜。人們吃大米飯、小米干飯、饅頭、撈面條時常用老鍋菜下飯,飯菜一碗盛,不單上菜碟。老鍋菜多是以粉條為主料,配以其它菜煮沸加佐料而成。加肉煮者為肉菜,加蛋煮者為蛋菜,不加者為素菜。
老缸菜是素日飲食的調味佐餐品,因其味酸,俗稱酸菜。將能食用的植物葉子(如紅薯葉、蔓菁葉、蘿卜葉等)煮熟瀝水切碎,拌入適量紅、白蘿卜絲,搗入缸內,用樹葉、高梁節(jié)封住缸口,適時加入清水,10天后即可食用。
另外,人們還用紅、白蘿卜絲、槐樹花等制餡,制成許多食品,如紅薯面包子、玉米面包子、白面包子等作主食用。
(二)節(jié)日飯食。1949 年前,林縣人民過一般節(jié)日,生活不大改善,唯有春節(jié)吃扁食。除富家外,百姓多以蘿卜絲加鹽調制。1950年以后,雖然沿用傳統(tǒng)習慣安排節(jié)日生活,但已不僅吃扁食、大米、粉條、肉類等食品都很豐富。過春節(jié),家家磨豆腐、割肉、買醋、打油,要準備不少調味品;臘月二十八集中蒸棗饃花糕,三十制餃子餡,所蒸干食足夠吃到正月十五左右;年飯從臘月三十日起,晌午大米飯配肉菜,下午家家包扁食,除包足三十晚上的,還要準備下初一早起的食用;初一午飯皆為棗饃、肉菜,晚飯多吃小米粥。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吃棗饃,或做大米飯。五月端午節(jié),多食油糕、油條。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多為大米飯或面條配老鍋菜,晚上祭月后食月餅。臘月初八早飯喝配有各種瓜果的小米粥,俗稱臘八粥。
(三)禮儀待客飯。做滿月:嬰兒滿月,不論男女,都要舉行滿月儀式。是日中午,賀喜親友較多,特做大鍋飯招待。1970年以前,多燜小米干飯配粉條菜或肉菜,飯后稍停做寬面條湯,除親友吃外,由女人擔抬,挨門上戶給鄰家送一碗,其俗曰“花喜湯”。1971年以來,漸改食粉條肉菜大米飯,寬面條湯質量也較前提高。嫁娶:男女婚前戀愛來往,不論到誰家,都是吃面條,祝二人關系不斷。娶親時,女家先上酒席,后用大米飯或面條招待新郎。到男家賀喜人數(shù)較多,要支大鍋。以前多吃小米飯,少數(shù)吃大米配粉條內菜。1971年以來,已都改食大米飯。男方對女家新客優(yōu)待,先酒后飯。男家請客,大請一次。1975年以來,排場漸大要請兩三次,擺酒席數(shù)桌,每桌八大碗(盤),除好酒好菜外,還要上香煙、糖球、蘋果、花生、瓜子等。祝壽:長輩過生日時,家人吃面條,祝老人長壽。喪事:出殯日喪主要做大鍋飯。1970年以前多吃小米干飯,配老鍋菜,或是小米干飯配好菜湯。后來逐漸改吃大米飯配老鍋菜。待客:平素家里來了親戚、好友,多用烙餅、面條、大米飯招待。臨走時再給做雞蛋湯或面條湯送行??腿巳缱滋?,中間隨主人吃常飯,走時吃飯好。
(四)老、幼、病、產(chǎn)飯。1950 年以后,民間對飯食講究起來,出現(xiàn)了飯食習慣也因人而異。上年紀的人,喜食小米粥、面條、粉條雜菜湯以及老缸菜配小米干飯?;疾』蛏眢w較差的人,愛喝酸湯,常以白面條調制酸湯,并加豆腐、雞蛋等營養(yǎng)品。婦女“坐月子”期間,過去習喝小米稀粥,一日數(shù)次,不食別物。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漸改以白饃、面條、大米、面條湯為主,小米粥為輔,并食雞蛋、紅糖、豬肉、雞湯以補養(yǎng)。幼兒餐次略多,常以面做湯,并備有幾種食品或果子為零食。
(五)就餐方式。客人就餐要請到主房中堂,依桌子而食。自家人吃飯都習慣于端著碗到家門口的大街小巷,或大樹下,或居處中心點吃飯,俗稱“飯市”。有的依墻蹲著,有的坐在石頭上,有的立著,邊吃邊談古論今,十分和樂。
四、飲食風尚
林縣人民除具有節(jié)衣縮食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外,在日常飲食中,還表現(xiàn)了長幼有序,敬勞尊力,愛里睦鄰,以飯濟人等良好風尚。
(一)長幼有序。主婦將飯做好后,開飯時要大聲喊“吃飯啦”,然后先給長輩盛上,自己最后再吃。如遇飯食不足時,做飯人常最后吃、少吃。
(二)飯要等人。做飯人將飯做好后,如勞動者未回來,則不開飯;等勞動者回來,才按序開飯。如不宜久等,要預先舀出適量飯后,再行開飯。
(三)奉送改色飯。一個家庭,如長輩和晚輩分居各灶,晚輩到吃好飯時,首先要給長輩送上一碗。
(四)互送節(jié)飯。春節(jié)期間,街坊鄰居常將剛出籠的饅頭互相贈送,以和睦鄰里。
(五)以飯濟人。如遇討飯人上門,人們多不拒絕,總要給些飯食。
(六)禮語讓飯。人們在街上吃飯時,如遇人過來,不管認識不認識,都要熱情招呼說:“吃些吧”。
此外,吃飯也有一些禁忌。飯時,不準用筷子“噹噹”地敲碗,誰敲誰“窮氣”,于家不吉。素常,灶刀不準放進盆里,只有喪葬完畢,家門外放盆水,盆里才放刀避邪,供孝子入家洗手凈面??h南人認為飯時筷子掉地上不吉利,要用掉地的筷子在地上畫個“十”,然后再使用,說是如此就把“邪”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