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大秧歌
嘉致桑
吉林地區(qū)的民間舞蹈有秧歌、龍燈、旱船、撲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高蹺等形式,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統(tǒng)稱為“秧歌”。
解放前農(nóng)村秧歌又扭又唱,又叫唱秧歌;農(nóng)村秧歌游屯串村,又叫“跑秧歌”;城鎮(zhèn)秧歌光扭不唱,又叫“扭秧歌”。
解放前的秧歌隊全是男的,二人一小組,一個“上裝”(扮女的,又叫“包頭的”),一個“下裝”(扮男的,又叫“斗丑的”),叫做“一副架”。四人一大組(兩副架),叫“一棒鼓”。在秧歌隊中“頭棒鼓”“二棒鼓”“三棒鼓”……排列有序,每人都有固定的位置。“頭棒鼓”是全隊扭唱技藝最高的,“二棒鼓”次之,“三棒鼓”更次之。秧歌隊的領(lǐng)頭帶隊的戴文生巾,披斗蓬,持折扇,只他一人沒有“上裝”搭配,故稱“傻公子”,又叫“拉衫的”。秧歌隊的排尾叫“老坐子”,也是一副架:“上裝”是一個扮相刁潑的老太太,手拿兩根棒棰,耳戴紅辣椒;“下裝”是一個扮相滑稽的老頭,駝背,拄拐杖。秧歌隊中也有扮故事中人物的,如青蛇、白蛇、豬八戒、孫悟空等。秧歌隊大的六七十人,小的二三十人。
解放后的秧歌淘汰了“傻公子”、“老坐子”、“一副架”和“一棒鼓”,淘汰了男扮女裝,男的扮男的,女的扮女的,無論城鄉(xiāng)都是只扭不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