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六全國各地習(xí)俗(2)
永金
南京:爬城頭,踏臺平,走百病
“正月十六爬城頭,踏太平,走百病”,一直是南京的傳統(tǒng)民俗。南京人正月十六喜歡登城頭、壯腳力。是從明代興起的南京地區(qū)獨特的民俗活動,流行著“爬城頭,踏太平,走百病”的說法。據(jù)說這一習(xí)俗與朱元璋有關(guān)。朱元璋下令筑城墻,城墻作為士卒守備之要地,普通老百姓不準(zhǔn)登臨,對此百姓們頗有議論。朱元璋為籠絡(luò)人心,允許正月十六讓百姓登上城頭游玩一次,于是此習(xí)俗便流傳了下來。
上世紀(jì)六十年代前后,由于城墻遭破壞等原因,這一民俗幾近消亡?,F(xiàn)在,隨著臺城、石頭城、中華門、中山門、漢中門等段城墻陸續(xù)修復(fù)和向市民開放,這一活動又得以延續(xù)。
安徽全椒:走太平
每年正月十六,從凌晨到子夜,全椒傾城男女老幼,拖家?guī)Э?,絡(luò)繹不絕,到縣城東門外的太平橋上走一趟,放煙花、燃爆竹、燒香燭、摩肩接踵,甚為壯觀,人稱之為“正月十六走太平”。
“走太平”是全椒縣獨有的傳統(tǒng)民俗,自東漢開始,傳承至今。2006年,全椒“正月十六走太平”文化活動被證實列為安徽省首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加以保護,目前正在申報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此項民俗現(xiàn)已廣為世知。
每年此日,南京、上海、江浙甚至國外都有人專程來全椒走太平、討吉利,求得一年的平安。
現(xiàn)如今,參加“走太平”民俗文化活動的人越來越多,“走太平”文化活動已經(jīng)演變成淮河以南最大的民俗文化活動,被有關(guān)專家譽為“中華民俗的活化石”。
安徽亳州:歸寧
嫁出去的女兒回娘家,俗稱回門,古代稱“歸寧”。在古代,大家都認為,女子嫁到夫家,便是夫家的人,回門不能想回就回,除非到了固定的日期。否則,擅自回門,人們會認為她是被丈夫休掉回家。在亳州,女子回門的日期,之所以會選在正月十六這天,是因為這是新年過后的第一個好日子。
過去在歷法的計算上,以立春為界,不立春,不能算下一年,下一年第一個好的節(jié)日,這個“六”數(shù),好的節(jié)數(shù),就在正月十五以后才能產(chǎn)生,所以,民間形成正月十六是個好日子。
另外,按照古代的讀音,六念作“Lu,”“十六”讀起來,就是“食祿”。食祿,就是有飯吃,有俸祿,有福分。
按照祖輩的規(guī)矩,女子嫁到夫家,就要把夫家的事兒放在首位。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四,都要替夫家操勞,走夫家的親戚。而正月十五這天,又是一年中的第一個團圓日,這天回門,夫家就不能團圓。而正月十六這天,不但是個好日子,而且新年該忙的事兒已經(jīng)忙完,這時候接女兒回門,可以照顧到夫妻雙方的家庭。在女兒回門的時候,有一樣禮物是必不可少的大雁饃!說起大雁饃,這里頭也有一個傳說。
大雁好叫喚,一叫喚好收老年人,死老年人。為了趨吉避兇,送什么呢?借這個因由,蒸個大雁(饃)父母把女兒送來的大雁饃吃掉,那就能逢兇化吉了。
當(dāng)然,如果女兒愿意的話,可以在娘家里從正月十六一直住到二月二,鄰近一些地方就有“正月十六請,二月二送,一輩子不生病”的說法。盡管這個習(xí)俗在舊社會很嚴(yán)格,不過現(xiàn)在,隨著人們思想的開放,和通訊事業(yè)的發(fā)達,通過電話,手機短信拜年的方式,已經(jīng)被普遍采用。女兒如果有事不能回門,父母也都能夠諒解。
魯西南:走百靈
這在魯西南一帶很盛行。年味已遠,早春來臨。莊稼人正處農(nóng)忙咋閑時候,窩憋一冬的婦女兒童是該走出去踏踏青、健健身了。“走出門庭,心靈手靈”,在濟寧地區(qū),早年她們多到孔廟、孟廟、曾廟去燒香許愿,母親們祝愿兒女成龍成鳳、心靈手巧。不過這是說在過去,現(xiàn)在這些景點收費了,老百姓改成了攀嶺登山望景了,走百靈實為走百嶺了。更有人在這一天進行走親訪友,相互交流了。
在北方一些地方還有烤百靈的,家家戶戶都要準(zhǔn)備好一些柴和柏樹枝,玉米桔梗,和百靈,等到晚飯之后,全家人便聚集在自家門前將物質(zhì)點燃,家人圍在火堆前,老人們說一些吉利的話,然后讓全家都烤烤自己胳膊和腿,拍打拍打身體上不舒服的部位,最后全家人都邁過火堆,以求得來年的健康,每家每戶都燃放煙花爆竹,爆竹聲聲響徹大地,以求一個好的開始。還有的在火里烤一些饅頭或年糕,烤過后分而食之。傳說吃過這種火里烤過的饅頭或年糕,可以防百病。也有的燃起柏樹枝,在自家的灶臺上掃一下,意思是掃盡所有的蝎子和蚰蜒,不讓蝎子和蚰蜒進自家的灶臺。最后,每家留有一老人守著火堆,其他人便一家一戶之間川流不息地奔走著烤火。直到烤完百家為止。
山東鄒城:走百病
山東鄒城一帶有正月十六“走百病”的習(xí)俗。十六這一天為孟廟一年一度的廟會。男男女女都要穿紅戴綠,熙熙攘攘地到孟廟趕會,百姓稱之為“走百病”,意在祈求全年幸福。同時還要親自用手摸摸馱碑石獸赑屃的腦袋和屁股,有“十六摸摸烏龜頭,全年高興不發(fā)愁”、“十六摸摸烏龜腚,全年消災(zāi)不生病”的說法,以至碑座碑座赑屃的頭和屁股都被大家摸得油光蹭亮。
山東莒縣:走老貌
走百病,山東莒縣等一些地方稱“走老貌”?!墩陆瓕幙h志》載:簫鼓聲聞,燈火迷望,士女以類夜行。意思是男女分別結(jié)伴而行。
山東菏澤:跑百病
據(jù)史料記載,民間正月十六“跑百病”的習(xí)俗,始于明代,該習(xí)俗以驅(qū)除病邪為主要目的,是通過游覽散步消除百病的一項健身運動,多在婦女、老人、小孩或體弱多病者中間進行,天長日久,便形成了傳統(tǒng)習(xí)俗。此活動最初僅限于婦女。舊時婦女多操持家務(wù),養(yǎng)兒育女,因身體勞累,體質(zhì)較弱,容易生病,在每年正月十六日這天夜里,以驅(qū)除病邪為主要目的,出門四處游走,意謂將家里病邪驅(qū)散。
還有些地方,正月十六“跑百病”時,一邊走,一邊撒些零用錢。據(jù)老年人說:“將錢撒在馬路上任人去撿,意為家中的病災(zāi)將隨著這些錢轉(zhuǎn)移到撿錢者身上。”其實,撒錢的這種行為,不僅是對歷史傳承下來的美好習(xí)俗的扭曲,同時又有極強的封建迷信色彩,應(yīng)予以拋棄。
正月十六“跑百病”,剝離了迷信色彩,“跑百病”實際上是通過游覽散步來養(yǎng)生保健的一項運動。
這天人們穿著節(jié)日的盛裝,成群結(jié)隊地走出家門。魯西南菏澤一代叫跑百病,意思是在這天跑一跑什么病就沒有了。正月十六一大早,家家戶戶,男女老少,只要能走的動的,都起得特別早。跑百病時兼迎喜神爺,所以要向喜神爺來的方向跑。不僅人跑,有牛的牽著牛跑,有羊的還要牽著羊跑,而且要圍著水井轉(zhuǎn)三圈,并向井里扔塊坷垃。然后,將正月初一插在門上的的側(cè)柏枝子拿下來,燃著了烤火,邊烤邊說“烤烤腳,腳不痛;烤烤腚不生病”等。有的跑完百病,還要灸腰帶。就是點一把端午節(jié)插的艾,再點上三根香,給小孩、老人灸腰帶,邊灸邊念叨:“年下的香,端午的艾,正月十五灸腰帶,灸的小孩不生病,灸的老人病不害。灸了腰帶還可以拿著在自己的門枕、梁頭上來回摩擦幾下,叫“正月十六天不亮,灸門枕,灸門框,金子銀子往家扛,正月十六灸梁頭,金子銀子往家流。”
山東德州婦女要登上南城門,走到大祠閣,據(jù)說“爬爬城,不腰痛”。山東黃縣婦女跑百病必須過西關(guān)的月牙橋。山東濰縣的走百病叫跑老貓,也很有特色,十六日這天,婦女敬香到東北城上的真武祠,真武大帝陪神趙玄壇所跨的木虎,俗稱“老貓”,婦女先在暗中摸一下老貓,據(jù)說這樣一來,可以一年不生疾病;然后,要在神祠前用艾灸左右兩個石人,叫灸石老、石婆,如此這般一年不生癤瘡。
山東蓬萊:逛廟會
蓬萊當(dāng)?shù)嘏f傳,陰歷十六為海神天后的生日,當(dāng)?shù)匕傩债?dāng)作節(jié)日慶祝。屆時,人們從四面八方趕往蓬萊閣天后宮,進香膜拜,求簽許愿,捐香火錢,香火甚盛。當(dāng)?shù)匕傩占娂娊M織戲班、秧歌隊到天后宮對面的戲樓、廣場上給娘娘唱戲,獻演俚俗戲劇和大秧歌。人們給娘娘進香后,多與親朋好友在天后宮前看戲看秧歌,趁興游覽蓬萊閣及其附近名勝,在閣下廣場購買個人喜愛的小商品,直至盡興而還,這一習(xí)俗沿襲至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稱為“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