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榆次文廟(孔廟)
千百度
榆次文廟,在榆次市區(qū)內(nèi)的龍王廟街北側(cè),為榆次現(xiàn)存最古的建筑,為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縣令龔父主建,金、元、明、清以及民國年間屢有修葺,建筑范圍也隨之擴大,至民國初年,孔廟占地北至任家巷,南至龍王廟街,東至奎樓院,西至射圃,南北長27.7丈,東西寬19.4丈,占地約8.8畝。
民國八年,又在文廟西側(cè)購置舊民房,建臺植杏,周環(huán)花墻,并仿照山東曲阜杏壇匾額上的篆字制了匾。
榆次文廟是榆次城內(nèi)古廟中規(guī)模最宏偉的的建筑,尤其是其中的大成殿,明倫堂、敬一亭、尊經(jīng)閣以及前面的戟門、欞星門等都是斗拱迭集、飛檐高啄。歷來為榆次最高學府住地,可惜文革以來,被陸續(xù)拆除,僅存戟門以前的一小部分明代建筑。
文廟的大門是"欞星門"。欞星門立在磚砌的臺基上,是一座四柱三門的木牌樓,綠色琉璃瓦三滴水歇山頂。密密層層的斗拱使人眼花繚亂。門額上題"欞星門"三字。
泮池,泮池上跨著一座石橋稱為狀元橋,泮池的面積極小,因此大成門與欞星門距離很近。大成門面闊五間,進深六椽,立場琉璃瓦單檐歇山頂。檐下掛著一塊豎匾,題寫"大成門",門柱掛有楹聯(lián),寫的是"先知先覺,為萬古倫常立極;至誠至圣,與兩間功化同流"。這是從曲阜孔廟大成門的楹聯(lián)抄來的。原聯(lián)為清雍正皇帝所撰。
通過大成門就是大成殿,“大成”之名來源于唐開元二十七年,唐玄宗封文宣王詔書,大成殿外有28根蟠龍石柱和31根木柱圍繞,氣勢磅礴。進入大殿,中央是儒教創(chuàng)始人孔子,兩邊是“四哲”和“十二賢人”。
在大成殿后是明倫堂,明倫堂面闊五間,取意于《孟子》:"學則三代共,皆所以明人倫也",現(xiàn)辟為孔子生平展。還有敬一亭、尊經(jīng)閣、東西學宮等建筑。
鳳鳴書院是清代榆次縣學,是榆次的最高學府。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稱鳳鳴書院,院名來源于西晉荀藐,任榆次知縣,卓有政績,有鳳集榆次之說,書院占地2700平方米,書院呈園林式布局,湖光山色,中間的湖名為硯水湖,占地4800平方米,古建主體為兩賢祠和和講堂、還有六角亭、四角亭、綠花軒、祭壇等。
“文廟”這一承載中華文明的特定標簽,無時不在我們身邊。每一座古老的城市,文廟總以至高之尊,堅守在精神之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