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陽白馬寺
少年決戀i
洛陽白馬寺,中國第一古剎。位于河南省洛陽老城以東12公里處,始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世界著名伽藍,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寺院。洛陽白馬寺建立之后,中國“僧院”便泛稱為“寺”,洛陽白馬寺也因此被認為是中國佛教的發(fā)源地,有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之稱。洛陽白馬寺距今已有1900多年的歷史,占地面積約為200畝,現(xiàn)存的遺址古跡為元、明、清時所留,寺內(nèi)保存了大量元代夾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彌足珍貴。
1961年,洛陽白馬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被國務(wù)院確定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2001年1月,洛陽白馬寺被國家旅游局命名為首批AAAA級景區(qū)。
1990年前,洛陽白馬寺主要建筑有寺院的山門、殿閣、齊云塔院。1990年,在原有建筑的基礎(chǔ)上,洛陽白馬寺增加了鐘鼓樓、泰式佛殿、臥玉佛殿和齊云塔院內(nèi)的客堂、禪房等。
洛陽白馬寺目前占地約3.4萬平方米,有大小建筑百余間。寺院坐北朝南,為中軸對稱格局,布局規(guī)整,主次分明。寺內(nèi)主要建筑都分布在中軸線上,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門、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清涼臺,兩側(cè)還有鐘鼓樓、門堂、云水堂、客堂、齋堂、祖堂、禪堂、方丈院等附屬建筑。
白馬寺景點
白馬寺山門
洛陽白馬寺山門即寺院的大門。為牌坊式拱券三門洞,中門洞高3.08米,寬2.35米,深3.60米,兩側(cè)門洞較小。正面鑲嵌“白馬寺”匾,由中國佛教協(xié)會原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山門”是中國佛寺的正門,一般由三個門組成,象征佛教“空門”、“無相門”、“無愿門”的“三解脫門”。由于中國古代許多寺院建在山村里,故又有“山門”之稱。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曾重建。
山門外有兩匹石馬,左右相對,石馬1.8米,長2.2米,頭戴轡絡(luò),身置鞍韉,性情溫順,雕工精細,相傳為漢代的馱經(jīng)之馬,實為北宋太師太保魏咸信墓前的石像。1935年德浩法師住持白馬寺,將石馬遷置于山門前。
洛陽白馬寺鐘鼓樓
洛陽白馬寺鐘鼓樓分別位于山門內(nèi)南北中軸線東側(cè)和西側(cè)。其中,鐘樓由日本國中村包行先生捐資400萬日元、白馬寺出資60萬元人民幣于1991年6月建成;鼓樓于1992年竣工。鐘鼓樓同為方形歇山頂雙重檐兩層樓閣式,底部長寬各7.3米,上覆灰色筒瓦,額枋彩繪,同建于石砌臺基之上。
晨曦初露時敲鐘,紅日西沉時擊鼓,它是僧人們作息的信號,也是佛事活動興盛的標志?!榜R寺鐘聲”曾被美譽為洛陽八大景之一。現(xiàn)今,每年的新舊交歲之時,人們都歡聚在白馬寺內(nèi),聽僧人敲響新年吉祥的鐘聲,伴隨著悠揚的聲波,迎接新一年的幸福與吉祥,和平與安樂。
洛陽白馬寺二僧墓
在古色古香的洛陽白馬寺山門內(nèi)大院東西兩側(cè)茂密的柏樹叢中,各有一座弧形青石圍砌起來的墳冢,這就是有名的“二僧墓”。東邊的一個,墓碑上刻著“圣旨”“敕賜”“漢啟道圓通摩騰大師墓”;西邊的一座墓碑上刻著“圣旨”“敕賜”“漢開教總持竺法大師墓”。這兩座墓冢的主人便是拜請來漢傳經(jīng)授法的高僧──迦什摩騰和竺法蘭。石碑上的封號是宋徽宗趙佶追封的。墓碑立于明代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由“賜進士中憲大夫知河南府事尹明翼”重立。在清涼臺上還有二位高僧的塑像,它們寄托著中國佛門弟子對二位高僧的敬慕之情。
洛陽白馬寺佛殿
洛陽白馬寺佛殿位于由南到北的中軸線上,從前到后依次分布著山門、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清涼臺和毗盧閣等主要建筑。其中,天王殿為高臺歇山式建筑,初建于元代,明代重建,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3間,殿內(nèi)正中安置著從故宮運來的雕龍貼金佛龕,內(nèi)供明代“夾纻”大肚彌勒像像、四大天王像、韋馱天將像等;大佛殿始建于元代,明代重建,后又多次修葺,高臺歇山式建筑,雙下昂六鋪作斗拱。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3間,是寺院佛事活動場所,也是僧人早晚課誦的地方。內(nèi)供釋迦佛、文殊、普賢二菩薩,迦葉、阿難二弟子、供養(yǎng)天人、觀世音菩薩等塑像。懸掛于大佛殿內(nèi)東南角的大鐘鑄于明代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通高1.65米,重二千五百斤;大雄殿始建于唐宋,元代重建,明代改建,為高臺懸山式建筑,東西面闊5間,南北進深3間,內(nèi)供釋迦、阿彌陀、藥師“三世佛”,韋馱、韋力二天將,十八羅漢等23尊元代夾纻造像,韋力天將泥塑像等;接引殿原為明代建筑,清同治年間(公元1862—1874年)毀于大火。光緒年間(1875—1908年)重建,硬山式,面闊3間,進深2間,內(nèi)供阿彌陀佛及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像;清涼臺在白馬寺的最后部,是一座磚砌的高臺,東西長42.80米,南北寬32.40米,高約6米,雄渾古樸,蔚為壯觀;毗盧閣,高聳豎立于清涼臺上,是白馬寺最后一座大殿,面闊5間,進深4間,長17.03米,寬11.7米,高約15.5米,殿頂為重檐歇山式,內(nèi)供毗盧佛、文殊、普賢二菩薩。
洛陽白馬寺六祖殿
洛陽白馬寺六祖殿位于中軸線西側(cè),在大佛殿之西南。殿內(nèi)供有佛教禪宗的六位祖師。中間的是初祖達摩,左右排列著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
洛陽白馬寺玉佛殿
洛陽白馬寺玉佛殿位于大佛殿西側(cè),原為禪堂,5開間硬山式建筑,南北長17.25米,東西寬5.4米,建于石砌臺基之上,殿內(nèi)供奉玉佛一尊。
洛陽白馬寺臥佛殿
洛陽白馬寺臥佛殿位于大佛殿東側(cè),原為齋堂,1996年辟建。該殿為5開間硬山式建筑,南北長17.25米,東西寬5.4米,建于石砌臺基之上,殿內(nèi)供奉有身長5米,重八噸的緬甸臥玉佛一尊。
洛陽白馬寺法寶閣與藏經(jīng)閣
洛陽白馬寺法寶閣與藏經(jīng)閣分別位于清涼臺的東、西兩側(cè),建于1995年,二閣大小形制一樣,重檐歇山式,閣的臺基高5米,東西長25.2米,南北寬22.5米,臺基為鋼筋水泥構(gòu)架,形成閣的下室。臺基上建五開間的重檐歇山式大殿,東西長18.5米,南北寬12.95米,朱漆圓柱,額枋彩繪,上覆灰色筒瓦。其中,藏經(jīng)閣內(nèi)正中供奉有泰國贈送給白馬寺的“中華古佛”。藏經(jīng)閣還收藏有《龍藏》、《中華大藏經(jīng)》、《日本大正藏》、《西藏大藏經(jīng)》、《敦煌大藏經(jīng)》等十余種藏經(jīng),是白馬寺僧人閱藏修學的地方;法寶閣內(nèi)供奉著1993年印度總理拉奧訪華時贈送的一尊銅佛像,并收藏有數(shù)十種“法寶”。
洛陽白馬寺齊云塔院
洛陽白馬寺齊云塔院位于白馬寺山門外東南200米處,有洛陽東白馬寺之稱,是河南唯一的一所比丘尼道場。院內(nèi)主要建筑是金代重修的齊云塔和新建的齋堂、客堂、禪房等。其中,齊云塔始建于東漢明帝時,本稱“釋迦舍利塔”,后屢毀于戰(zhàn)火,至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得以重修。金修釋迦舍利塔為四方形、疊澀密檐式磚塔,共13層,高約25米,是洛陽一帶現(xiàn)存最早的金代地面建筑之一;清代,洛陽白馬寺住持如琇依據(jù)東漢明帝創(chuàng)建齊云塔的記載改稱“齊云塔”。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洛陽市人民政府對齊云塔實施保護,于1990年建成,占地15畝的齊云塔院。該院坐北朝南,平面為長方形。在由南到北的中軸線上分布著山門、放生池、石拱橋、齊云塔等建筑。在齊云塔的東西兩側(cè)分布著附屬建筑:西側(cè)修建有3間念佛堂、3間齋堂;東側(cè)修建有3間客堂、3間培訓班教室,另修建有禪房,所有建筑均為硬山式。在山門的兩側(cè)為大型佛教碑廊,西邊為禪宗三十三祖畫像及傳法偈,東邊為“釋迦牟尼應(yīng)化事跡”及高僧大德墨寶。1999年前后,洛陽白馬寺寺院把白馬寺鎮(zhèn)政府所建的“狄公祠”收歸寺院所有,并進行改建。此外,還新建了假山、觀賞亭、放生池等游覽設(shè)施。
洛陽白馬寺許愿井
洛陽白馬寺景區(qū)內(nèi)據(jù)稱有一口千年歷史的許愿古井。相傳這口千年許愿古井能為人們帶來吉祥如意和健康平安,于是前來旅游賞景的不少游客爭相向許愿古井丟錢幣,以圖“吉利”。據(jù)洛陽白馬寺景區(qū)內(nèi)一位正在負責清理內(nèi)古井內(nèi)錢幣的寺廟僧人介紹,向許愿古井丟錢幣以圖“吉利”做法由來以久,特別是重大節(jié)假日慕名前來寺廟旅游和燒香拜佛的中外游客更是特意趕到許愿古井丟錢幣,以圖“吉利和平安“,他們忙得時候一天最多要清理古井內(nèi)各種錢幣三四次。
洛陽白馬寺吉祥古桑樹
洛陽白馬寺吉祥古桑樹位于大雄殿東側(cè)的牡丹園中,始植年代不詳,只是傳說這棵樹是老桑樹根部發(fā)芽長出的第四代桑樹,現(xiàn)今樹圍為5米,樹高13米,樹身已向南傾斜,枝葉繁茂,樹蔭達400平方米。
洛陽白馬寺碑刻
洛陽白馬寺保存的古代碑刻40余方。其中,最具歷史價值的有:宋崇寧二年刻石、金“重修釋迦舍利塔記”碑、元“龍川和尚遺囑記”刻石、元“洛京白馬寺祖庭記”碑、明“重修古剎白馬禪寺記”碑等。
洛陽白馬寺佛像
1990年前后,白馬寺先后接受了國際友人和居士們贈送的佛像,分別供奉于不同的殿堂之內(nèi)。
玉佛是云南玉佛寺妙明法師和緬甸華僑楊廣佛居士于1988年所贈。佛像高1.56米,屬緬甸白玉,細膩光潔,富于質(zhì)感,鑲嵌寶石,雕琢精美,堪稱珍寶。佛像須彌座背后嵌刻碑文,題為《玉佛誌》。供奉于玉佛殿。
泰國佛像供奉于泰式佛殿內(nèi),1991年泰國內(nèi)務(wù)部長瓦塔納先生和友人常媛女士到白馬寺朝拜時贈送。佛像銅質(zhì)鎏金,通高7.2米,重達6.68噸。
釋迦太子像供奉于法寶閣內(nèi),1993年9月印度總理拉奧訪華期間參觀白馬寺后贈送。佛像通高1.50米,螺紋高肉髻,著偏左袒式袈裟立于彌須座上。
中華古佛拇指般大小,銅質(zhì)鎏金,結(jié)跏趺坐于須彌座上,是世界上僅有的造型奇美的佛像。源于中國東漢時期,始塑于洛陽白馬寺,后流落民間,由西域傳至南亞、東南亞,最后分別收藏于泰國博物館和泰國一富商家中。1995年,泰國復制兩尊,其中一尊歸宗白馬寺,供奉于藏經(jīng)閣。
臥玉佛是1996年前后,在弘法寺本煥大和尚及白馬寺印賢法師的感召下,深圳、廣州的部分居士捐資雕刻而成,用緬甸玉敬雕成臥玉佛像,1996年12月由印賢法師護送到白馬寺,供奉于臥玉佛殿內(nèi)。1997年12月19日,白馬寺專門舉行了開光法會。該佛像用緬甸玉雕刻而成,身長5米,重8噸,側(cè)臥于榻上。臥玉佛是釋迦牟尼的涅槃像,身體右側(cè)而臥,右臂彎曲,右掌托腮,二目微閉,左手放在左腿上,左腿稍曲壓在右腿上,臥姿自然,安詳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