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竹板歌
心慈桑
竹板歌是流行在賀州市客家人民間的一種歌唱藝術(shù)形式,由于歌手在演唱時雙手使用四片竹板自行伴奏而得名。竹板以楠竹或毛竹、水竹片制作,長約六寸,寬約一寸半,為使其音清脆,多以桐油煮浸。歌者在手執(zhí)的兩片兩邊緣削成鋸齒狀,謂鋸板;右手執(zhí)的兩片叫平板,無齒,也有為握得穩(wěn)不易滑落而在邊緣上半截加制少量鋸齒的。
演奏竹板時,鋸板用手掌挾持,以虎口為支力點,拇指根骨卡板內(nèi)緣,食指和中指第一、二節(jié)卜板外緣,握中段,用手勁伸震,使兩板緊密碰擊而發(fā)出樂音,為歌唱伴奏。伴奏分前奏、間奏、尾奏、奏時長短不拘,由歌者即興發(fā)揮。
竹板歌本是過去衣著襤褸的流浪藝人走街串巷賣唱,借此乞討點錢米苦度歲月的演唱形式,故又名叫化歌。在舊社會,唱竹板歌的乞討藝人地位低下,別人只知其姓,不知其名,民間習(xí)慣在其姓氏后加一“滿”字以便稱呼,如朱滿、李滿、廖滿等。藝人唱歌,伴以“沙沙樂、沙沙樂、沙樂沙樂沙沙樂”的竹板樂,所唱歌詞隨編隨唱,靈機(jī)應(yīng)變,可謂“見人說話,見鬼打卦”,總能博得聽者歡心。如歌手入市場豬肉行行乞,即隨口唱道:
竹板打來鬧洋洋,
一腳踏進(jìn)豬肉行,
今日老板系大方,
奔理(給了)豬尾奔(給)豬腸。
在市場行乞的藝人,若得到主人打發(fā)的一些錢米,便會以歌感謝:
竹板打來鬧吱吱,
今日來到某某市,
謝儀(你)奔(給)錢又奔米,
今年定系好生意。
歌手除在乞討中隨編隨唱外,也有在夜里固定一處為勞累一天的群眾唱《梁山伯與祝英臺》、《孟姜女哭長城》、《趙玉林》、《胡中慶》、《高文舉》等長篇唱本的。圍聽者多為苦力工人和貧窮市民,他們贈給歌手三五文錢或者捐點米和青菜,以求得較長時間的精神享受,這就是竹板歌之所以成為客家人喜愛的民間文學(xué)演唱形式的原因。
解放后,民間藝人地位大變,他們不再走街串巷行乞,能專心致志地向人民提供精神食糧,在黨的“百花齊放,陳出新”的方針指引下,竹板歌得到了新生和發(fā)展,那些文字記載的唱本也得到了挖掘、整理、修改、補(bǔ)充,在群從中健康地流傳,同時,民間藝人還不斷創(chuàng)作出內(nèi)容健康的唱本,竹板歌因此登上舞臺,成為民間文藝演出的一各形式。
竹板歌押韻較為嚴(yán)格。四句板的押一、二、四句腳韻,五句板的押一、二、四、五句。這類長歌在客家地區(qū)流傳不少。趙玉林、高文舉、梁山伯、孟姜女幾個傳奇人物在上世紀(jì)五十年代以前的很長時間,在客家地區(qū)民間可謂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這主要得力于“竹板歌”中幾篇敘事長歌的廣泛傳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