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烏拉民間 “隨禮”習俗
個別興樂
烏拉滿族聚集區(qū)舊時民間的禮俗主要指——娶(媳婦)、聘(姑娘)﹑生(小孩)、喪(指死人,孩童和中青年夭折不在其列)、蓋房子五種事,統(tǒng)稱婚喪嫁娶,或紅白喜事。
如何劃分紅白喜事呢?是這樣:娶為喜事﹑聘為紅事(就廣義而言,也應為喜事)、生為喜事﹑死為白事,即喪事(70歲以上高齡老人去世也為喜喪),蓋房子也應列為紅事。
實際喜事與紅事之間很難界定,所以有時兩者互為使用,不為錯。
然而這五種事就禮而言它的性質(zhì)是一樣的,各自的隨禮對象也相同,但舉辦規(guī)格和隨禮范圍卻有所不同。比如娶:人生之大喜事,屬于五事之首,在同一家庭里,一般操辦規(guī)格自然要高一些,隆重一些(其時重男輕女)。一般隨禮范圍是親戚﹑朋友和屯鄰,比較廣泛。白事也是如此。相比之下聘﹑生,要遜色得多,隨禮范圍都只限于親戚和跟前兒的鄰居。而蓋房子隨禮范圍更小,這在慶典或招待賓客上也可以看得出。
娶是一定要舉行慶典的,在婚亊的當日,即喜日;聘一般是不招待的;生是遠道來下奶的親朋隨來隨招待,本地的過后有的招待有的不招待(個別有錢有勢戶也辦滿月);喪事善后要招待趕來奔喪和幫忙的,但酒菜遠不及辦喜事的宴席;蓋房子上梁那天放點爆竹,好好做幾個菜就可以了,招待對象主要是幫工的,但主食一定是饅頭。
這五種禮統(tǒng)稱雖然都叫隨禮,但各自都有各自形象的別稱。比如:娶叫隨份子,或趕份子;聘叫填箱——姑娘出嫁,娘家要陪送,而舊時的嫁妝是用箱子裝的,所以隨禮叫填箱,意思是往箱子里添加嫁妝;生叫下奶——孕婦生小孩,要吃些有營養(yǎng)的食物來補身體,以催奶,隨禮拿些好吃的東西給產(chǎn)婦,所以就叫下奶;死叫奔喪,或吊孝;蓋房子叫隨禮。
隨禮所拿的錢(物)也各不相同,比如:娶媳婦拿錢;聘姑娘或拿錢,或拿布,或拿被面床單等,但還是以拿錢的居多;下奶(必須是女性)拿的樣數(shù)有很多可選,比如花布﹑粳米﹑白面﹑麻花﹑紅糖﹑白糖﹑粉條﹑掛面﹑雞蛋等;喪事拿的全都是燒紙;蓋房子或拿紅布,或拿鯉魚,或拿自家蒸的饅頭。紅布懸系在堂屋的脊檁上,稱謂掛紅,以示賀喜。鯉魚掛在屋門橫框上,寓意年年有魚(余),饅頭寓意越過越發(fā)。
古人云:來而不往非禮也。禮的規(guī)則是禮尚往來,原則是依據(jù)親戚的遠近和朋友的厚薄以及禮賬來決定隨多隨少。其不外乎兩種形式:一種是還禮,你來隨我多少我還回去多少,這是起碼的,也是普遍被認同的一種隨禮方法;另一種是加碼或翻番,你來隨我2元我隨你3元叫加碼;你來隨2元我隨你4元叫翻番,此種情況一般在互相之間剛發(fā)生禮時常見。
那拿東西怎樣隨法呢?比如下奶:至近親戚或走得近的拿四樣,一般關(guān)系拿兩樣,關(guān)系好的東西的檔次就高一些,一般關(guān)系檔次就低一些。但不管怎樣拿,拿什么,量都很少。例如:花布3尺,或粳米5斤,或紅糖2斤……比如喪事:拿的燒紙多少是根據(jù)是什么關(guān)系而定,平平常常的就拿兩捆(每捆10張)。親戚和關(guān)系不錯的就拿多一些或者成匹拿。但,喪事不能事后補禮,犯忌。蓋房子不管拿啥,只拿一樣。例如:紅布三尺或五尺,或鯉魚一條,或饅頭十個或二十個……因人而異,酌情而定。
隨禮者稱謂“戚”,送親的稱謂“賓”,如來賓﹑貴賓。設酒席款待賓客是當事者為了表示感謝以之回饋之意。
禮的初衷有兩重含意:一是禮的本義,誰家有事,親戚朋友、街坊鄰居都拿點錢(物)來以表示祝賀,這是人之常情,“禮”所應當;二是互助,其時極為貧寒,一家一戶很難承辦起各種事情,所以,大家都來隨禮,就等于給予資助,這從它的名稱——“份子”就可以形象地窺探出來,即你家的事情有我一份。當然,也不白隨,到頭來還是為自己,當你有事時別人也會上你家來隨,正所謂眾人幫一人,一人眾人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