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山西民間特有的寄養(yǎng)孩子習俗
珮青
與成丁禮相對應的,山西民間有一種“寄養(yǎng)”習俗。舊時,婦女生了好幾個女孩,好不容易生個男孩,或者是雖生過男孩但夭折了,后又生一個男孩,這男孩就金貴了,老怕成活不了,就要寄養(yǎng)。
小男孩一生下來,就由生父抱上,到預先說妥的子女多的人家去“寄養(yǎng)”,要帶12個大禮饃和香火酒水,在天地爺前擺供、燒香、祭拜,將寄養(yǎng)家的父母認為干大(干爹)干媽。孩子的名字,也要隨寄養(yǎng)家孩子的名字往下排。如寄養(yǎng)家的孩子叫“慶生”,被寄養(yǎng)的孩子則叫“慶壽”或“祥生”。然后,再將孩子抱回自家撫育。有的地方叫“認干爹于媽”、“認義(父)”,有的孩子就起名叫“寄寶”。以后每逢生日,都要領(lǐng)孩子到干爹家舉行儀式,到12歲時,舉行開鎖儀式,還要贈給干爹干媽一身衣料。寄養(yǎng)家給孩子一只碗、一雙筷子,口中念道:“俺娃長大成人了,回去吧,不要來了!”寄養(yǎng)關(guān)系便告結(jié)束。
總之,山西民間對孩子的12歲生日禮儀特別重視,認為孩子過了12歲,就能順利成長了,不必再戰(zhàn)戰(zhàn)兢兢擔心受怕了。農(nóng)村的孩子在心理上成熟早,12歲以后也有了生活自立的能力,特別是貧苦人家的孩子。過去,男孩子長到十三四歲(12周歲)就讓靠實的買賣人引上外出學徒經(jīng)商(叫“住地方”),侍候掌柜,學做生意,過三年或五年(有的過十年)后才準許回家探親娶妻。
因此,民間實際上是把12歲生日習俗視做成丁禮俗對待,將“鎖”打開后,就允許和鼓勵孩子勇敢地投入生活,融入社會,更希冀孩子走南闖北,宏圖大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