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境內(nèi)畬族特殊的結婚習俗
君自琉
畬族分布在安徽省寧國縣千秋關一帶,約1000 余人。20 世紀初,由浙江景寧縣遷來,最初隱居深山老林,后逐步移居平地,與漢族雜居。他們的婚俗世代傳承,有自己的民族特色。
通婚范圍:
一般不與漢族通婚。在畬族內(nèi)部,同姓近親不婚,同姓不同香爐(即同姓不同宗),或同宗已趨過五代者,則可以結婚。
婚制:
也是封建包辦婚姻制度,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雙方才能締結婚約。
畬族是一個愛歌唱的民族,每逢節(jié)日,男女青年參加集市活動,往往集體盤歌。其中有《攔路歌》、《有緣歌》、《交情歌》、《付娘(姑娘)歌》、《付郎(小伙子)歌》等等,大都是談情說愛的唱和,在盤歌活動中是比歌喉較才智,表愛慕之衷情,以求男女間的相互吸引,從而建立親密的感情。但雙方要達到正式結合,仍要得到父母的應允的托媒撮合。
嫁婚方式:
有女婚男嫁和男婚女嫁兩種方式。一般有女無兒的人家都招男入贅,以婿為子,女方父母視婿如子,親友也都尊重。贅婿改從女姓,有財產(chǎn)繼承權。男婚女嫁,則同漢族習俗。
定親:
男女青年通過盤歌后相互了解和戀愛后,便各自告知自己的父母,如父母同意,男家托媒向女家求親。女方將親手織的長八尺到一丈二尺的畬族彩帶,由媒人轉送給男方,就算正式定親。
媒人:
媒人多為男性,大都是當?shù)赜型睦夏耆?,畬族一般稱媒人為“親家伯”或“行郎”;媒人一般有特殊的技能,即有好“肚才”,會唱一口好山歌。他到女方村寨時,和寨里妹子對歌時,能即景生情,應答如流,就會受到女方及村寨的歡迎。媒人是在男女雙方愛戀之后,協(xié)助辦好訂婚手續(xù)、商量結婚事宜;并送糯米給女家釀結婚甜酒,婚禮舉行時迎新娘等等。
喜期前兩日,媒人挑男方禮物到女家,女方村寨婦女熱情相迎,將板凳放堂屋東首讓坐,他按畬族規(guī)矩,將板凳移西首落坐,以示歉意。女方請他抽煙,他回向堂屋內(nèi)的村寨老小敬煙。以后便開始對歌,媒人要通宵達旦與村寨婦女對歌兩晚。如媒人對歌不流暢,就會受到對方的奚落,甚至把他趕出村寨,要男方另請高明充當媒人。
迎親:
結婚日,對歌鏖戰(zhàn)兩晚的媒人勝利歸來后,打扮一新的新郎步行到女家迎親,女家以豐盛酒宴款待,而酒菜是由男方全部辦好,請赤郎子(廚師)挑到女家。當新郎到達宴會場上,席桌空空如也,新郎就開口唱歌,唱要什么酒菜的歌,廚師對歌,一唱一和,新郎所要的酒菜,一樣一樣地端上桌子,才舉行宴會。宴畢,女家收拾杯盤時,新郎和廚師又一件一件地互相唱和,直到收席完畢。
這時,新娘身著盛裝而來,頭梳螺式或筒式發(fā)髻,戴鳳冠,插銀簪,腰扎繡有“百年好合”的花腰帶,與新郎交拜、祭祖,大家圍坐唱拜;然后,新娘辭別父母等親人,與新郎步行去男家。途中,新郎在前,新娘隨后,各執(zhí)雨傘一把,兩人邊走邊唱,喜氣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