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免费观看一区,亚洲人成日韩中文字幕不,亚洲欧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日本一级a爱片免费观看

<sup id="mtwjv"></sup>
<legend id="mtwjv"></legend>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國徽和國歌的誕生(3)

    紅毅子

    國徽是如何誕生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1950年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向全國發(fā)布,現(xiàn)存于清華大學檔案館。國徽采用金、紅兩色,中間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門,周圍是麥稻穗和齒輪。

    如此富麗莊嚴、氣勢恢宏的設計,經(jīng)歷了怎樣精彩動人的創(chuàng)作過程,清華大學檔案館幾件珍貴的藏品,為我們講述了國徽誕生背后的故事。

    歷史回顧

    1949年7月,《人民日報》刊登了國徽征集啟事,征集到的稿件和圖案雖各具特色,但都有不足之處,均未被采納。全國政協(xié)邀請清華大學營建系和國立北平藝專(后中央美術學院)分別組織人力對國徽方案進行設計競賽,重新開啟國徽設計工作。清華大學國徽設計組由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擔任組長,成員有建筑學家林徽因,營建系教師莫宗江、李宗津、朱暢中、汪國瑜、胡允敬、張昌齡、羅哲文等。1950年6月,政協(xié)會議討論的國徽圖案中,清華大學設計的5顆金星方案和中央美術學院張仃小組設計的彩色斜透視天安門圖形方案受到與會者贊賞,并請兩個專家小組綜合幾種不同方案的優(yōu)點再做設計。

    梁思成先生在清華大學新林院8號自己家中召集設計組成員,傳達周恩來總理關于國徽圖案內(nèi)容增加天安門和麥稻穗等元素的要求,討論開展新一輪的設計工作。設計組成員分工協(xié)作,有的負責繪制天安門立面圖,有的研究國徽外形采用正圓還是橢圓,有的研究麥稻穗的形象以及它們的排列組合。張昌齡先生為研究齒輪形式特意去找清華機械系的老師請教繪制標準機械齒輪圖的原理和方法……大家每提出一些方案設想后,就在梁、林兩位先生的主持下,組成幾個整體圖案。

    梁思成先生為國徽的設計工作傾注了全部心血,以高度的熱情和愛國之心,夜以繼日地研究、創(chuàng)作,甚至將家變成了工作室,餐桌上、沙發(fā)上隨處可見國徽設計方案,每天來家里討論國徽設計方案的營建系師生絡繹不絕。因過度緊張和勞累,本來就體弱的梁先生病倒在床。館藏的拍攝于1950年的照片,生動記錄了病榻上梁思成手捧國徽設計稿與林徽因推敲、討論的情景。

    1950年6月20日,在周恩來總理主持的國徽審查小組會議上,參會人員對清華大學和中央美術學院的方案各抒己見,最終選定了具有鮮明中華民族特色、莊嚴典雅的清華設計方案。6月23日,毛澤東主席主持的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全體會議上表決通過了國徽圖案。

    隨后,清華大學營建系雕塑教授高莊承擔了將國徽從平面圖案做成立體浮雕模型的任務。高先生不顧盛夏酷暑,精雕細刻,常常凝思幾個小時才動一下刀。為使國徽更莊嚴、更明朗、更符合于應用條件,高先生對國徽圖案的細部進行了修改,如天安門的大小、華表的位置、紅縵穿插的形態(tài)等,修改后的國徽圖案,整體與局部變化更統(tǒng)一,更自然美觀。有人認為國徽圖案已經(jīng)批準不應再做修改,高先生為此專門給毛主席寫信陳述修改理由,得到中央的批準。國慶前夕,高莊、徐沛貞等先生帶領營建系學生,完成了第一批各種規(guī)格的國徽模型的制作任務,并繪制了國徽圖案的墨線圖和斷面圖。

    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發(fā)布命令,公布國徽圖案及說明。新中國美麗而莊嚴的國徽終于誕生了!

    1950年下半年,中央人民政府把制作國徽的任務交給了沈陽第一機床廠。1951年5月1日,由沈陽第一機床廠青年工人焦百順、裴慶江、朱風儀等鑄造出的中國第一枚金屬國徽正式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

    國歌的誕生

    國歌同國旗、國徽一樣,是國家的象征。賦予國歌與國旗、國徽同樣的憲法地位,有利于維護國歌的權威性和穩(wěn)定性,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的國家認同感和國家榮譽感。

    《義勇軍進行曲》誕生于中華民族生死存亡關頭,凝聚著中華兒女“不做亡國奴”的怒吼 。由田漢作詞、聶耳作曲的《義勇軍進行曲》,誕生于1935年,當時中華民族正處于生死存亡的關頭。這首在中華大地上歌唱了近70年的歌曲,像一支戰(zhàn)斗的號角,鼓舞了中華民族兒女去抗擊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去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去建設社會主義。

    1934年春,田漢決定寫一個以抗日救亡為主題的電影劇本。在他剛完成一個故事梗概和一首主題歌的歌詞時,就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入獄。另一位共產(chǎn)黨員、戲劇家夏衍接手將這個故事寫成了電影劇本,聶耳主動要求為田漢寫就的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譜曲。當他讀到歌詞“起來!不愿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fā)出最后的吼聲。起來!起來!起來!我們?nèi)f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他仿佛聽到了母親的呻吟、民族的呼聲、祖國的召喚、戰(zhàn)士的怒吼,愛國激情在胸中奔涌,雄壯、激昂的旋律從心中油然而生,很快就完成了曲譜初稿。后來又在躲避國民黨政府追捕的顛沛流離中完成了曲譜定稿。一首表現(xiàn)中華民族的剛強性格,顯示祖國尊嚴、充滿同仇敵愾、團結御敵豪邁氣概的革命戰(zhàn)歌就這樣誕生了。這是聶耳短暫一生中的最后一個作品。

    《義勇軍進行曲》誕生后,立即就像插上了翅膀,在祖國的大地上傳唱開來。伴隨著“一二·九”運動的學潮,救亡運動的巨浪,抗日戰(zhàn)爭的烽火,解放戰(zhàn)爭的硝煙,遍及大江南北、長城內(nèi)外。這首革命歌曲甚至享譽海外,在全世界傳播。

    1940年美國著名黑人歌唱家保羅·羅伯遜在紐約演唱了這首歌,接著他又灌制了一套名為《起來》的中國革命歌曲唱片,宋慶齡親自為這套唱片撰寫了序言。在當時的反法西斯戰(zhàn)線上,《義勇軍進行曲》代表了中國人民最強音的一支戰(zhàn)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即將結束之際,在盟軍勝利凱旋的曲目中,《義勇軍進行曲》赫然名列其中。

    國歌既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民族精神,又是一個國家的象征。新中國像一輪紅日在東方的地平線上噴薄欲出時,也就呼喚新國歌的誕生?!读x勇軍進行曲》表現(xiàn)了中華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撓的戰(zhàn)斗精神,新中國成立之際,作為國歌第一次在天安門廣場響起 。

    9月27日全國政協(xié)第一屆全體會議就國歌一致通過了4個決議案: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都定于北平,自即日起改名北平為北京;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采用公元,今年為1949年;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為五星紅旗,象征中國革命人民大團結。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大典,毛澤東主席用洪亮的聲音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接著毛主席按動升旗電鈕,伴隨五星紅旗冉冉上升,《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第一次在天安門廣場響起。

    對于中國人來說,《義勇軍進行曲》最能喚起內(nèi)心的強烈共鳴。全國各族人民同唱這一首國歌,將不斷激發(fā)出愛祖國、愛人民、一往無前、自強不息的精神,增加國家和民族的凝聚力、自豪感,為中華民族的和平崛起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