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安仁呷供飯習俗
爛好人
在安仁,即便是最最節(jié)儉的人,大年三十晌也會呷上一頓“奢侈”的飯,這頓飯叫供飯,安仁話容易把它講成“gang fan”。
至于供飯的來歷,自古以來沒有個統(tǒng)一的說法。有說是敬神的,有說是敬鬼的,也有說是敬自己的。不管是敬誰的,有一點是必須的,那就是這頓飯必得是全年最豐盛的。否則不僅對不起鬼神,更對不起自己,特別是看著孩子們一臉委屈的坐在桌子前不肯狼吞虎咽的時候,家長的心里都會萬般的沉重。
根據(jù)老輩人的習慣,進入大年三十就算是過年了。這一天所有的人都很忙,一家之主忙著磨豆腐、殺年豬,討債付賬;小孩子忙著完成作業(yè)或者幫大人搞衛(wèi)生;最忙的是家庭主婦,她們一大早就得起來,去菜園里把未來幾天的蔬菜摘回來,把欄里的豬牛安頓好,把整塊的豬肉解刀走油鍋,把雞鴨魚殺了、剖了,最為關鍵的是,得按照家里的人數(shù)煮一大鍋供飯。安仁人煮供飯有個特別的講究,那就是家里幾口人就得煮幾升米(一升大約3斤)。那米先得放進翻滾的大鍋里,待到米粒開胸,便用撈箕把它們撈出瀝干,然后分別倒置在鼎鍋或者操箕里,要吃了再臨時把它們蒸熟就是。那一大鍋飯往往得七八天才能吃完。原來我一直想不明白,糧食甘貴的人們怎么會一下子煮那么多的飯,而且那飯一旦久了,吃起來很不是味道。后來才發(fā)現(xiàn),主婦們這么“大手筆”,不僅可以避免過年幾天臨時忙不過來的麻煩,更有一個深層次的寓意,那就是從新年的第一天開始就天天有現(xiàn)成的吃,有吃不完的飯。更有趣的是,平時主婦們?yōu)榱斯?jié)約糧食,往往都有意把飯粒煮得稀爛,那樣飯量就會多出很多,而三十晌的供飯她們都會煮得特別的硬,吃在嘴里再不像那些霉爛的飯寡淡無味。
煮好了飯,主婦得麻利把一只整雞煮成七成熟,然后用筷子插在上面,讓它趴在碗里,再盛一碗剛剛蒸出的飯,一并放在茶盤里,騰騰的蒸汽散發(fā)出誘人的香味。這時已近晌午時分。男人們放下手頭的活計,把燒紙、線香、蠟燭、鞭炮等一應供品也放在茶盤里,再把在外面玩得正歡的男孩子叫進來,要他把一對蠟燭、三根線香點燃插在神龕前,燒上幾張紙錢,然后手捧茶盤,雙腳并立,面朝神龕,畢恭畢敬的鞠三次恭,最后把碗里的雞湯潷出少許淋在地上后,再跟父親來到大門外,燃放一掛大大的鞭炮,點上一對大燭,點燃三根高香,再燒紙、作揖、淋湯、發(fā)愿,如此算是敬了天地;接著父親又會領著兒子返回廚房,給灶神和司命娘娘行禮,最后來到就近的廟宇,給財神、土地上供作揖。整個過程就叫燒供飯紙。富人如此,窮人的禮數(shù)一樣也不會少。
別以為燒完了供飯紙,一家人就可以大快朵頤,享用供飯,且慢!男人帶著兒子燒紙的時候,女人會帶著閨女在廚房里忙得不亦樂乎。她們得想盡一切辦法整出一桌比上年更豐盛、更可口的菜來。等到男人回來,滿桌的菜肴已經(jīng)擺放整齊,香氣撲鼻。父親還得指導兒子給列位公祖敬飯、作揖、打發(fā)紙錢,力求人鬼同歡,合家喜慶。只有給公祖敬了飯后,一家人才可以安心落意的圍在一起開心的吃供飯。因為平時肚子里少有油水,更難得見到幾個葷菜,孩子們面對美味佳肴,往往會吃得嘴角流油,額頭冒汗,不到飽嗝連連是決計不肯放碗的。設若吃供飯時有外人剛好闖進了,這可是一件天大的好事,預示著自家明年一定可以添丁進口。
改革開放前,農村沒有幾個富裕的人家,很多家庭為了把年過了,都要舉債,甚至賒也要賒幾斤肉、幾升米回來把供飯吃了。對于“奢侈”的供飯,沒有哪戶人家會心疼的,因為這不僅是祖制,更是對神靈、對公祖、對自己一年的款待和慰藉,就連叫花子,這一天也會燒香吃供飯,盡管有道是“叫花子燒香,年年精光”,但沒有人可以剝奪他對美好明天的向往。常聽老人們講,有的佃戶,一年到頭,不僅存糧所剩無幾,就連煮供飯的米也是不夠,這時再狠的東家,也會救濟幾升,幫助人家把供飯吃了。
因為晌午吃得太飽,安仁人的年夜飯幾乎都不過是個形式。夜幕降臨后,孩子們都會穿上新衣,揣著鞭炮,打著晌午積下的又香又辣的飽嗝在外面開心的奔跑、笑鬧;女人們在家里準備守歲的柴蔸腦和換茶;男人們則聚在一起扎龍燈、糊獅子,演練樂聲、響器,準備迎接來年的開門紅。就這樣在安仁人們幸福的供飯中拉開帷幕……
現(xiàn)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不少傳統(tǒng)的習俗也被拋棄,但呷供飯的傳統(tǒng)還是被保留著。盡管不少人家早已富到不把吃好的當做一回事,只要愿意甚至天天可以“吃供飯”,而到真正呷供飯的那一天,還是會特別的虔誠,特別的溫馨,特別的有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