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村傳統(tǒng)的馱運工具 驢鞍子
神傲冥
驢鞍子是驢、騾、馬皆用的馱運工具。主要是木、皮、棉的組合物,部件有鞍鞒、皮墊板、棉絮墊、輟胸帶、尾揪帶、蓋尾和紂棍等。
鞍鞒為木質(zhì),是用兩根鞍鞒、兩根馱梁、四條鞍腿、兩塊馱板,榫鉚套裝訂制而成。鞒梁為長約一尺多、寬約一寸多、高約二寸的兩根木梁,上下稍弧彎,兩頭向下弧圓;馱梁為長約一尺多、寬約一寸多、高約一寸多的兩根木條,相距約五寸,平行,兩頭垂直榫鉚套裝于鞒梁的中部;鞍腿為長約一尺多、寬約一寸多、厚約一寸多,稍弧彎的四根木條,上頭榫鉚套裝于鞒梁兩端的下部,下頭用兩根木條分別前后橫行聯(lián)結(jié);鞍板為長、寬各約一尺多、厚約一寸,稍弧彎的兩塊木板,鉚釘于馱梁與鞍腿的內(nèi)面。兩塊馱板的下端相平行,直距約一尺多,稱為鞍口。整個鞍鞒略呈半個圓形,鞍口著地略似橋形,故稱鞍鞒。
皮墊板為長約三四尺、寬約一尺多、雙層或多層畜皮縫制而成的長方形片狀整體,鋪墊于鞍鞒與馱板的內(nèi)面,中部兩邊繩系于前后鞍鞒的中下部。
棉墊絮為兩塊,每塊長寬各約一尺三、下部厚約三寸、中部厚約二寸多、上部漸薄,左右分置于皮墊板的內(nèi)面,下端與皮墊板齊,兩邊用細(xì)繩以多個“之”字形拉系于皮墊板兩側(cè)邊,使其成為整體。再用長約四尺、寬約尺七八的粗白布鋪護(hù)于棉絮內(nèi)面,俗稱“水屜子”。白護(hù)布、棉墊絮、皮墊板和馱板的下部兩端,分別用繩系固定。
鞶胸帶為長約四尺五寸、寬約三寸(對折成雙層,口朝下)的牛皮帶,一端穿套于前鞍鞒梁的右端,環(huán)形折回錐釘于自身,一端順皮帶有三個錐孔眼;另有一短牛皮帶,一頭有鐵參環(huán)扣,穿套于前鞍鞒梁的左端,環(huán)形折回錐釘于自身,以便與長牛皮帶相參扣。
蓋尾為邊長各約八九寸的三角形牛皮板,下部裝訂同大的厚約三分的綿氈片,同繩錐釘成整體。前角用長約八九寸的雙牛皮條穿系于后鞍鞒梁的中下部,另兩角用長約八九寸的雙牛皮條環(huán)套于尾揪帶。
尾揪帶為長約四尺、寬約三寸(對折成雙層,口朝下)的牛皮帶,兩頭用雙牛皮條分系于后鞍腿的下部。
披鞍操作:左手抓住鞍口的左前角,右手抓住前鞍鞒梁的右端,提起掄圓帶動所有部件,覆蓋于驢背,蓋尾覆蓋于驢后身的兩胯上部,尾揪帶置于驢尾內(nèi)側(cè)與兩大腿外側(cè),攀胸帶經(jīng)驢胸與短帶的鐵參環(huán)相參扣合。另外還有長約一尺多、徑約六分、光面的硬直圓木棍,一頭有淺環(huán)槽,一頭有透孔,用長約一尺多的雙牛皮條拴系于右側(cè)后鞍腿的中上部,平常橫搭于驢背的后部,作為備用件,名日紂棍。左鞍腿的中上部穿套拴系長約一尺多的環(huán)形牛皮條,為紂棍的攀繩。若毛驢載重下坡,則把紂棍橫置于驢尾根內(nèi)側(cè),用攀繩相掛攀,以增加整個鞍鞒的后攀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