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意見不同叫相“左”而不是相“右”
爬墻去約會
意見相左是表示觀點不同的一個常用詞語,這里的“左”是相違、相反的意思,這個意思的產(chǎn)生與左右的差異有關(guān)。
“左”和“右”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相異的地方,比如人的左右兩手靈活程度大不相同:右手靈活機巧,方便快捷,適于從事?lián)?dāng)多種任務(wù);而左手較為拙笨,具有很多不便之處(左撇子屬于特殊情況,并且,有個別人的左右兩手幾乎同樣靈活)。古人早已注意到這一現(xiàn)象,考慮到“右”方便而“左”不便的因素,認(rèn)為“右”有幫助自己的功效,于是就用“右”來表示幫助、偏袒。《左傳·襄公十年》記載:周王的朝臣王叔、陳生兩人與大臣伯輿爭權(quán),于是“王右伯輿”,意即周王偏袒伯輿。
與“右”相反,“左”便具有了相違、反對的意思。所以唐代孔穎達(dá)在為《左傳》作注時就說:“人有左右,右便,而左不便,故以所助者為右,不助者為左?!笨梢姡谙惹氐浼?,就有這樣的用法。自“左”具有“反對”的意思之后,便逐漸引申為事情、意見的相違、相反,后來干脆約定俗成地使用“相左”來表達(dá)意見相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