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農村生娃趣俗
潤興郎
灞橋農村一帶,媳婦生娃俗稱“上炕”“到炕上了”或“坐月子”,家人便在門簾上縫一綹紅布,示意外人不要隨便進入。
媳婦生了孩子,丈夫必須盡快攜禮品去岳丈家報喜,娘家媽便在生孩子的第三天帶著醪糟、雞蛋、掛面、豬蹄等去看女兒,謂之“下奶”;接著,由女方家通知自家的知己親戚——一般是姑、舅、姨、叔、伯家,他們通常在生孩子的第十天前往女子婆家看望,并送小孩子的衣服,謂之過“十天”。這天女子的婆家要準備必要的膳食款待,一般上午是臊子面,下午酒席小酌。期間,主要商議下一步是給孩子過二十天,還是做滿月。通常,若是女孩便做滿月;男孩的話,則過二十天,因為男孩“硬棒”,女孩“軟勢”。也有隨便定個時間,然后由男女雙方的家長各自通知自家的親戚,屆時前來慶賀吃酒席。吃酒席者,女方以女客居多,而男方家則有親戚朋友、鄉(xiāng)黨鄰居各色人等。這天,人們送的禮物多為小孩的衣物、玩具,當然也有布料、紅包。若是親戚,一般還要帶上四個大糕子饃,以及給小孩準備的“瞌睡錢”。
俗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媳婦生孩子,最高興的要數(shù)阿公、婆婆了。他們請人擇吉日,積極張羅著為孫子孫女“做滿月”,招呼鄉(xiāng)黨喝喜酒。做滿月那天,親朋好友歡聚一堂,大人笑、娃娃鬧,氣氛非常熱烈。俗話說:得了孫子爺耍怪。做滿月那天,公公婆婆成了賓客戲耍的主要對象。他們首先被鄉(xiāng)黨關進小房子里梳妝打扮,鄉(xiāng)黨們真是挖空心思,咋奇、咋怪、咋能逗人笑就咋打扮這二老。一開席,老兩口被眾人簇擁著“登臺亮相”了:老漢被抹了個大花臉,他牽著小毛驢,老婆被眾人強扶上驢背。
再仔細瞧老婆那打扮,真叫人笑掉大門牙:頭上挽個大罐罐(一種發(fā)髻),“罐罐”上用紅頭繩拴著幾個紅艷艷的朝天椒和幾顆大紅棗;左右耳朵上各掛一支紅通通的電光炮,頭一動,電光炮便滴溜溜地轉;臉更是被抹得一塌糊涂——紅唇紅臉蛋,以及幫灶的女人用鍋煤涂抹的兩條黑乎乎的“臥蠶眉”;腮上還被點了指頭蛋兒大小的“美人痣”。身上穿的是紅棉襖,高跟鞋掛搭在肩上,嗨!活脫脫一個“老來俏”!眾人樂得前仰后合,笑聲幾乎能把酒席“掀翻”了。而這些被肆意耍笑的多是平時愛說愛笑、且人緣極好的老漢老婆。在這種場合,不管鄉(xiāng)親怎么鬧騰,都絕對不能跟大家翻臉。得了孫子是件大喜事,獨自樂,不如與眾人同樂。于是乎,得了孫子的爺爺奶奶也就成了水甕中的瓜栗瓢——由他(游它)去吧!